西故山 > 随笔 > 诗歌大全 > 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

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4-23 21:4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本篇论文就试着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从四个方面,即景物描写的构成层面,景物描写的技巧层面,景物描写的效果层面,景物描写的情感层面,把诗歌鉴赏的题目进行归纳总结。

一、景物描写的构成层面

这个层面是景物描写最基础的层面,即景物的选取,景物的特点,景物的描写角度,这三种类型的题目也是比较简单的题目。

1、景物选取

 这类题经常这样问: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诗中哪些景物营造出了这种意境?对与这类题,学生只要把景物依次挑选出来,写上就可以了。比如《沁园春长沙》中选取了万山、层林、大江、鹰击、鱼翔等景物构成了一个阔大的意境。虽然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关注景物的选取往往能看出作家的审美风格和情趣爱好。如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多的是大江、高山、天空、等雄伟的意向,构成了毛泽东宏伟壮丽的诗歌意境。而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选朱玉、眼泪、青烟、灵犀、等空灵凄迷的意向,构成了李商隐朦胧晦涩的意境。

2、景物特点

这类题一般这样问:诗中景物描写都有什么特点?或者诗句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只要关注一下修饰词如数词,量词,颜色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尽管有些作家选用了相同的意向,但是由于修饰词的不同运用导致景物描写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是秋天,在杜甫笔下就是“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的萧瑟之景,在毛泽东笔下就是“万山红遍,层林浸染”的绚烂之景。“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都因数词的夸张造成了景物的大气魄,“枯藤老树昏鸦”则因为颜色词的运用而更多了一层昏暗的情调。

3、描写角度

这类题一般这样问:诗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诗中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而景物描写的角度一般有这些方面:1)视角上的远近高低,2)顺序上的前后左右,3)声音上的寂静和喧闹,4)色彩上的清冷与绚丽。

拿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说,作者的视角从仰视高远的天空到近处的飞鸟再到远处的长江和落叶,色彩上从青青的水中陆地到洁白的飞鸟再到干枯的树叶浑浊的长江,整体上成呈现出清冷昏黄的色彩,声音上从猿啼的凄凉到落叶的窸窸窣窣长江的滚滚滔滔,都营造出开阔沉郁的意境。

二、景物描写的技巧层面

这个层面主要从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来考察,难度比较大。主要的提问方式有: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诗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写景物?诗歌中的手法非常多,学生常常非常苦恼无从选择,如果能够缩小范围,那么在选择时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景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这几种: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比喻, 4)夸张,5)炼字。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句是静景后句是动静,整句诗动静结合,更加烘托出夜晚山里的寂静;再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就是实写眼前之景,而下片“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想象出来的千古名句,这样虚实结合就使得作者惆怅的情感表达的更加详尽和淋漓尽致;至于几种修辞手法就更长见了,辛弃疾的《水龙吟》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中运用了拟人和比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则是典型的夸张了。

而炼字在景物描写中更为普遍,因为古代诗人特别注重一首诗一句诗的几个关键词,并以此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而炼字题往往单独列出来考察,经常这样问:这个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或者这个字的妙处何在?甚至拿两个字进行比较,你认为哪个字比较好?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其实从这几方面来考虑就可以了。

1)描写出景物或事物怎样的特点(有时要考虑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写出了雄鹰的矫健和力度,“翔”运用拟物写出了鱼儿如鸟儿一样在水中飞行自由和顺畅的特点。有时候用字不一样刻画的事物特点就不一样,比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出”字刻画了鱼儿的可爱,“斜”刻画了燕子的轻盈。

2)营造出怎样的意境。比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穿、拍、卷”极具动感,营造出一种雄伟壮观的意境,很好地烘托了作者内心的感情,尤其是“穿”有化静为动的艺术效果。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则写出了祠堂无人欣赏幽静寂寞的意境。

3)表达出怎样的情感。比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幽人独往来”中的“缺,疏,幽”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孤独,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空”不仅写出了山的空旷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空寂。

三、景物描写的效果层面

主要考察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这样来问:诗中开头或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可以从这写方面来考虑:

1)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人物等。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照应题目,点明时间“傍晚”地点“空山”季节“秋天”;再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点明了人物“我和客人”事情“送别”时间“晚上”地点“江边”。

2)衬托人物性格。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琴技从而使听众都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以及琵琶女内心的凄凉。

3)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开头两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冷阴森的氛围。

4)表达人物心情。这是景物描写的终极与核心作用,所用的景物归根结底是要为情感的含蓄与巧妙表达服务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正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比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最后一句以“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做结,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一是反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情,一倍曾其哀乐”。如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中即以美好的春天涌动的江水绚丽的花朵和明月夜来反衬作者内心的寂寥和愁苦。

四、景物描写的情感层面

关于景物描写多表达的情感其实在前面的几个层面已经提到,但诗歌鉴赏题里往往会单独来考察这一方面,比如 “情景交融”问题。这类题的题干一般是“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或者请分析诗中的情景交融”。这类题有几个要点:1)选取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2)组成的画面营造的意境,3)是表达的情感,4)总结“情景交融”。因此我们发现这种类型题是一道非常综合的题目,包含了前面提到的几个层面。学生的疑难之处不是答不出情感,而是无法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和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即不会进行分析。那么从哪些方面来分析景物中作者的情感表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