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作者选取的意象,这是最直观的方法。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学生在分析时就不知这两句蕴含什么情感,如果能从文化角度引导学生落叶除了有表面上的秋季来临外,还有时间的流失,生命的短暂;长江除了不断奔流外还是时间之水历史之水,代指永恒的东西,这样一分析,就会明白杜甫其实在感叹时间流失生命短暂而自己还功业无成。再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之所以甚为愁苦,有一个原因就在于作者密集采用了暗含游子思乡旧时古人的“大雁”,暗含生命沧桑的残损的“黄花”,暗含凄清愁苦的“梧桐细雨”意向。
2)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冷色调和哀愁有关,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如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联,梦境的模糊,杜鹃的哀鸣,泪光的微弱,烟的蒸腾,玉的温润,都和作者内心的怅然若失迷惘凄迷是紧紧相连的。
3)是分析韵脚和声调的运用。这一点我们经常忽略,其实汉字发音的特点决定了声音的铿锵响亮和微弱平缓所抒发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比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多用去声,“尽、物、去、壁、岸、雪、画、发、梦、月”都是仄声,这无疑使诗歌读起来更加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也能表达出苏轼内心的怨恨和愤怒。相反,在《定风波》中苏轼选用平声,“声、行、生、迎、晴”这些音读起来都非常平缓舒缓,因此更加有利于表达苏轼那种在风雨中潇洒轻松超脱旷达的心情。再看李清照的《声声慢》在韵脚上多选用“i”韵,“觅、戚、息、急、识、积、滴、第”都是发起来短促凄苦的音节,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作者内心的哀愁,读起来也更能够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