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太极拳的本质在于技击性,因此每一单式的定式形态中,既包含了拳架动作的转换完成过程,也包含了技击的技术要领。与人对决,一招定乾坤自然最好不过,但在实践中往往是几个技术动作连在一起方能有机会制服对方,这就形成了“招法连成”的技击动作。
以太极拳最典型的动作“揽雀尾”为例,一个单式中就包括了“拥、捋、挤、按”四个连续化发的动作。太极拳的五捶之一“搬拦捶”也包含了一搬、二拦、三捶这三个防守与进攻紧密结合的技术动作。这些都要求一气呵成,使对方得不到喘息机会而制敌取胜。如此这般,在行功走架过程中,由一个定式技术动作的形成,到几个技术动作的组合,再将这些动作进行有机地编排,就形成了内容丰富、意趣环生的太极拳套路。
2.在行拳悟道中将“连绵不断”贯穿于每一定式之中
就提高拳艺水平来讲,“连绵不断”地重复演练套路,并对每一单式反复练习揣摩,都是提高功力、练好拳架和体悟太极内涵的重要方法。
在“连绵不断”的套路练习中,要始终贯穿太极拳“运劲如抽丝”的劲法特点。“运劲如抽丝”的劲法特点就是“意气稳定”、“动中求静”,要求劲势不迟不速,动、静、定相融互变,在松静中以“听劲”、“沉劲”、“粘劲”来因循拳势间连贯不断的变化轨迹。这种变化对每一个单式和它的定式来讲,都是清楚的、到位的、严谨的;对于每一个定式和与其相接的下一式来讲,则是旧力未尽、新力已生,从而达到式式清楚、前后连贯、劲力绵长、沉着稳静的演练效果。比如由“按式”到“单鞭式”,当两手由竖掌到放平前伸时,要与前式“按”劲势相连,使已按到位的劲势在气息变换之间得以延长,并贯至十指指梢,其腕、肘、肩亦随之松沉抻长;及至下一动的“左转平抹”,两掌左抹初动时,两掌心先有一暗合劲,好像两掌心撮合住一竹尺而有粘提之意,继之再向左抹、回旋,要有“两手似兜泥,如捞稠糖稀”之感。如此行拳,就体现了定式与“连绵不断”的内在联系,若无此内意,其拳势必将空、浮、飘,软滑于形,依样画瓢耳。
太极拳的任何一个单式都可拿来作定式练习,这也叫“桩功”。这种训练方法更强调“静中求动”的意识引导和体能培养,要求在“静定”中培育心宁体松,孕育内气潜换,体味内外三合,从而达到更高境界。例如,在习拳人看来,练拳最难的莫过于求“松”,最难达到的就是对“松”的体悟,最难“松”的部位就是自身的两膀和两胯,而通过一定时间姿势相对不动的定式练习,就可以较快地体悟到“松”的境界。因为在作为“桩功”的定式训练中,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累,并且首先累的是两腿胯和两肩膀。累就想动,动就想调,这是静极思动的自然反应,而适度的调整就恰恰起到了松活筋骨、自然舒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定式亦是活势,并非死桩,这叫“定中寓活”、“静中求动”。再进一步讲,能松柔则能安舒,能安舒则能静定,能静定则能开发自身第六感官的潜能机变意识,进而提高“见微而知著”的超前应变能力。如拳论所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从而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应物自然”的高级境界。这也就是“定中寓变”、“劲意连绵”,从而在定式中体现“连绵不断”。因此,这种“桩功”意义上的定式训练,对提高耐力、整合劲势等都具有显著效果,对开发人体潜能智慧亦具有特殊功效。
总而言之,“定式”与“连绵不断”的关系,好比“形”和“神”的关系,好比“骨肉”与“灵魂”的关系,二者相依为命,密不可分。本质上讲,太极拳就是阴阳二元对立统一、互化互济的一种运动形式,是营造动与静和谐融合、形与神有机统一的一种有益修炼方式。在行拳悟道过程中,只有做到动静互根、意气融贯、刚柔相济,才能温养得法,如此,延年益寿不老春亦庶几可求也!
拳架的练习方法↓↓↓↓↓
各个拳式最初大多是单独的招式, 以后发展为连贯一起成套的拳路,即所谓套路或称拳架。
通过套路的锻炼,可以初步使自己的动作符合搏击中的要求。如何才能够做到标准的太极拳架呢?首先应该必须有规矩的外形,学拳开始也是一个模仿外型的阶段,使自己的一招一式,一出手一投足都要规规矩矩,这个阶段非常重要。老师的示范雹和讲述是关键的。拳架子一招一式都有规格,初学不严格要求自己不行。如果随便囫囵过去,会给以后改拳造成极大困难。俗话说的:“学拳容易、改拳难。”这里所谓的“学拳容易”是指那种不严格要求学习的,很随便学习的。实际上学的东西是似是而非的东西,这样当然容易。但这样学到的拳其中有很多的坏习惯、坏毛病,改起来难极了,对以后的提高也是很困难的。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严格,打一个好的拳架基础。第一遍架子基本上做到外型正确,看起来是慢了,但以后深一步改拳就比较容易了,以后提高也就快了。它的手型手法、步行步法以及身法眼法,缠丝劲都有比较细腻的要求,具体:
1、手形和手法:掌、拳、勾手、按、劈、撩、穿、切、捌、绞、采、卷、抓、拿、勾、冲拳、顺逆缠丝
2、肘法:里合肘、迎门肘、拗弯肘、穿心肘
3、步行和步法:平行步、马步、 弓蹬步、虚步、仆步、跟步、盖步、插步、独立步、盘步蹬、提膝顺缠、蹬脚逆缠、外摆脚。
4、身型身法: 中正安舒、不左右歪斜、上身要放在两髋上、有靠、胯打、背折靠。
5、眼神: 以看对方为主、不可太远也不可太近、更不可看自己
6、方位: 四正、四斜角
7、外之合、内之合: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心气力三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