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剑 > [转载]楊式太极剑演练心得(作者:)谭锦池

[转载]楊式太极剑演练心得(作者:)谭锦池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18 10:00 编辑: 网络 查看:

[转载]楊式太极剑演练心得   (作者:)谭锦池 (2012-08-04 16:27:30)

标签: 转载

香港谭锦池老师的文章第一次拜读!

原文地址:楊式太极剑演练心得   (作者:)谭锦池作者:太极人生

 谭锦池  2011年2月

《楊式太极剑演练心得》一文,内容是根据恩师王志远老师的《楊式太极剑诠释》一书作参考,加入自己练剑的一点体会而书成,然限于资质,必有不少不足之处,还望武林前辈,同门贤哲多给意见,多多指正!

                                          《楊式太极剑演练心得     》

         楊式太极剑,又称为太极十三剑。是从众多的传统剑法中,总结提炼出主辅十三剑法的进攻和防守动作,再结合楊式太极拳的步形、步法和身法而组成,是楊式太极拳系中着名的器械套路。

           传统的楊式太极剑,剑法精妙,动作优美,舒展大方,吞吐自如。身法之闪赚腾挪,剑法之折迭绞缠,体现出“身似游龙,剑若飞凤”、“一动则动若江河,周流不息﹔一静则静如山岳,沉稳不浮。”招式古法荡漾,绵绵不断,柔中寓刚。

          楊式太极剑要演练得好,必需从太极拳里寻。正如太极大师王志远所言: “太极剑术之道,幽微深远、以拳为宗,法出于拳、拳里有剑,拳成剑法成。” 所以其演练方法、要领和风格特点与楊式太极拳相同;身法中正厚重,上下相随,连绵不断,完整一气。大师王志远又曰“拳势如行云流水,风曳楊柳,刚柔互运,形影飘忽莫测。”意态神韵,全都是上乘太极拳写照。所以想在剑道修为上有所成就,别无她法,从基本开始,钻研太极拳,懂阴阳互运,懂虚实份明,懂中正安舒,懂尾闾正中,懂松腰落胯,古语有云:“功夫博通在剑外。”当体会和具备了上述的要求,太极剑的修为亦同时与日俱增。   

      “剑在天灵,其根于心。” 演练楊式太极剑要有一颗恭敬之心。“恭端其身,中直其意,中和在抱,身心松沉。”行剑走架要求精神集中,心静体松、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如心境不能宁静虚无,则形体不能做到中正安舒,形体不能中正安舒,东歪西斜,规矩尽失,则难达至轻灵圆活。精神不集中,神游太虚,感觉不灵,反应迟钝,则意念不能随心而发、不能达至人剑合一之境。由此可见,行剑走架必须心境泰然,全神贯注,气沉丹田,恭恭敬敬,不受人和外物所挠,随心之宁静而达至“身与剑合,剑与神合,心动形随,意发神传,身剑合一。”  

        太极剑之演练,要求轻灵沉稳,上则须虚领顶劲,松肩沉肘﹔下则鬆腰落胯,尾闾正中,圆裆坚膝。须知道上乘剑道的行剑走架,意、气、劲之运行,皆始起于脚,经于腿、发于腰,终形于手而现于剑。由脚而腿而腰而手而剑,总须完整一气,不可有缺陷处,不可有凹凸之处,才能使太极剑发挥得淋漓尽致。倘若有一处阻滞断续、有凹凸缺陷,则心、意、神、气、劲不能完整归一,难于达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身运剑,剑随身转。”

         太极剑之立身中正为身法的第一要素,是轻灵沉稳的基本条件之一。清初王宗岳拳论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尤此可见,立身如平准是活似车轮的先决条件。行剑走架犹如平准一样,上则虚领顶劲,含胸拔背,不偏不倚,松肩沉肘﹔下则松腰落胯,尾闾中正,圆裆膝坚。虚领顶劲和松腰落胯,使得颈椎和脊椎伸展、脊髓不受任何挤压,中正安舒,以致气机畅通无阻,有利于中枢神经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增强稳定性,达至“活似车轮。”

         松肩沉肘是达至轻灵圆活的主要组成部份。两肩两肘关节松开,保持含胸拔背,两臂才有活力,灵活自如。若不能做到含胸,肩不能松垂,两肩耸起,则气血随之而上。肘若不能屈坠,扬肘悬起,则劲力滞于肩肘,劲力就无法通达于手腕而贯透于剑尖。胸背腰脊的僵硬,使经络阻塞,气血上涌,不能虚胸盈腹,引气达丹田,做成“寒肩”。所以行剑走架必需要做到松肩沉肘,含空拔背,使胸背松沉,而达致内脏放松,体内充满中和之气,五脏六腑平和舒适,达至平静虚灵境界。

          腰为一身之主宰,是人体上下转动的输纽、对协调全身动作,调整重心,平衡身躯和输送力劲起关键作用。拳谚有云﹕“点头哈腰,武艺不高。” 所以自古剑家对腰都十份重视,要求腰要松、要沉,要直而不僵。只有腰部做到松而沉着,直而不僵,才能发挥平衡作用,使中轴旋转稳定和灵活,保证肢体运动活似车轮,这样劲力才能由脚由腿而腰而手而剑,绵绵下断,直透剑尖。

          剑术演练中,腰除要松沉外,落胯亦非常重要。松腰落胯、圆裆敛臀等措施,通过蹲坐姿势,保持两脚整齐踏实,端正身法,降低人体重心,取得支撑八面,稳固厚重的底盘。若腰不松,胯不落,则造成臀部高耸,引至身体前倾后仰。若尾闾失中,即尾骨不能起着舵的作用,人体就难以稳定,内气就不能下聚丹田,r做成上重下轻,脚根不稳,轻灵变得荡然无存,劲力顿失。

          尾闾正中起着中正安舒作用,人之尾闾位于躯体骶骨端,与脊椎骨有联带关系。尾闾不正会做成扭臀,行剑走架过程引起晃动和扭摆,像游鱼摆尾,丧失了舵的作用。致使放劲失平衡,发劲无力,不能劲随意走。所以平日练功行剑要留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用意使臀肌向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里、向前收敛裹裆。即拳论曰:“拿住丹田练内功。”再配合虚领顶劲,沉肩聚肘,松腰落胯,使尾闾的舵性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尾闾正中和立身中正安舒,有助增强脊椎的灵活性和脊柱的弹性。同时敛臀相对降低了重心,更有利于动作的平衡和发劲的稳健,行剑走架变得轻灵沉稳,挥洒自如。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曰:“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说明了松腰落胯,尾闾正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