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其他五大派系太极拳和武当太极拳对比比较优劣长处(2)

其他五大派系太极拳和武当太极拳对比比较优劣长处(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0 13:01 编辑: 网络 查看:

杨式太极拳是杨露禅和杨登浦祖孙三代从陈式老架继承发展而来。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速度较均匀,绵绵不断,动作简洁,运动似抽丝式地圆转,在动作与呼吸自然结合方面,杨式单纯采用“气沉丹田”的方法。整个架势舒展和顺,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 浑厚庄重,平正朴实。因,能很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3)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吴全佑、吴鉴泉父子二人从杨式太极拳所传的小架基础上逐步加以改进修润而形成的一流派。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立身中正,手法严谨,着数多变,细腻绵柔,守静而不妄动,活步,大捋更是机动灵活,粘走咸宜。

(4)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李亦畲等由陈式太极拳新架演变而来的中架子。它的姿势比大架子小,比小架子大,是由大架子过渡架子。

练习时于松静之中,暗含着开合隐现,开则俱开,周身的骨节和肌肉群都微有开展的意思。开为发力的神意,微现于体外。合则俱合,周身的骨节和肌肉群都微有收缩的意思。合为收,把运力的的神意,收隐于体内。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云:“忽隐忽现。”说的是应用,武式用在练功上则是用内气的潜转和内劲的转换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要求做到“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的由开到合,由合到开,互相转换的渐隐渐现。

(5)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从武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之中,参合三派之长而创的流派。它是一种架高步活的套路,动作小巧紧凑,重于收放开合,练习时要求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圆活敏捷,每转身以“开” 、“合” 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 。

对于武当太极不是蛮了解,内合其气,外合其形,位居其中,形气相含,神形俱妙,容武术养身於一体,偕称绝妙玄学。

  太极十三势:

  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绵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三丰太极拳:

  是第二代太极拳法,有108式。相传乃为三丰祖师门下弟子,根据十三势演化而来,虽五步八法,功防精要,五脏八脉,养身特点,没有明显表现,但尽含其中。其它动作特点

要领,内修功法,练习要求,尽与十三势相同。三丰太极拳,亦能通经活络,益寿延年,历为门下弟子普修之法。

但学习太极拳要注重桩功,太极套路就是活桩,身法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