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气感的十二项要领
拳歌: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腰胯放松。
气贴脊背,节节贯穿: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运劲平稳,定式深沉;阴阳开合,虚实分明。
几百年来,太极拳的先哲及大师们对太极拳的各种练习方法及要领有太多的论述,十分精辟,十分宝贵。但是,根据本人几十年太极拳的研练体会,以上十二个原则.则是练拳入门必须遵守的。也就是说,如果不遵守以上练拳原则.就不会产生气感,没有产生气感就不会入门。如果没有以上的原则和体会,不论练拳时间多长,动作多么舒展.拳路多么华丽.也仅是太极操而已,就失去了太极拳在养生及技击方面的特点及威力。
虚灵顶劲:头项竖直.百会穴虚虚领起,舌顶上腭,下颌里收.嘴唇轻闭。有领起全身和竖直定位的感觉。
气沉丹田:全身放松,脊椎竖直,胯弯向后弯曲与竖直的脊椎成90。。在虚灵顶劲的前提下,从颈到肩到脊椎节节松开下沉.胸膈下降.使内脏自然下垂,胸空腹实,小腹松沉。
沉肩坠肘:在顶劲领起的同时,双肩放松.自然下沉。双肩下沉.才会使双肋下沉,即“束肋”。只有”束肋”才会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同时在拳路运行中.肩关节只起内劲的传递作用,绝对要避免架肩耸肩。架肩耸肩会使内气传导中断.形成突出的“点”,在技击中极易被对方捉住。练拳中,肩关节和腕关节全部放松.双肘就会自然下垂。坠肘不但利于内气下沉传导,更重要的是,在技击中不会亮出双肋而易于防御.同时坠肘是”按”劲发力的必要动作。
腰胯放松:首先是胯弯要放松.只有胯弯放松并向后微屈.才能使小腹下垂,才能真正地气沉丹田。同时,项劲领起,胯弯放松,丹田气下沉,腰部就会自然松开。全身才会如拳经所云的“对拔拉长”.才会有所谓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只有腰脊完全放松,才会有以腰为轴的螺旋缠丝。拳经还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于腰胯求之”,也就是说.只要腰胯没有放松.不论拳路与推手,就会既不得机又不得势.可见.腰胯放松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气贴脊背:练太极拳的人,大都十分注重“气沉丹田”,岂不知太极拳谱强调“腰是第一主宰”,而“气沉丹田”则是第一辅助。“气贴脊背”是练好太极拳极为重要的原则。太极拳《十三势歌》中提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武禹襄云,“牵动来往气贴脊”“力由脊发”“敛入脊骨”“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可见腰的作用在太极功夫中是多么重要。可是,很多练太极拳者并不注重这一点,更不会运用腰劲。这是众多练拳者不得机不得势之处.也是众多练拳者始终练不出气感的主要原因。气贴脊背其实就是”意”注腰脊.即每个动作,都要以腰为轴,通过腰脊的旋转去带动全身的动作。陈氏太极拳的大理论家陈鑫在太极拳论中指出,“中气贯脊中”、“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在这里陈鑫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气贴脊背的方法.就是“须寻脊背骨节中”。这里陈鑫给出了练习陈氏太极拳的三大要领:气要沉入丹田:意要灌注腰隙:劲要通过脊背骨节运行至四肢百骸。
节节贯穿:节节贯穿就是以腰为发动机.使腰劲通过脊柱一节一节旋转地传到四肢。这个传导过程,正是缠丝劲运转的过程.也是气达四梢、力达四梢的过程。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正是先以身领手.再以手领身地使内劲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一进一出的运行路线。
以意领气:既然太极拳的气是在意念指导下与呼吸相配合,对经络及神经的调节运动.那么,意念就成了练习太极拳的关键。陈鑫在太极拳论中指出.“运化全在一心中,”“运用在心,此是真诀…’打拳心是主””一心为主,而五官百合无不听命”。这里的“心”就是指的大脑意念。近代陈式太极拳大师顾留馨把太极拳称为“意识体操”。陈式太极拳拳谱中记载:”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多数刚学太极拳者,都在追求如何运气,都在想象丹田会产生一种气流而流遍全身.这正好误入歧途。其实,练拳只要把意念灌注到每个动作中.全身放松,以意念引领动作.节节贯穿地螺旋运行.久而久之.气感自会产生。
以气运身:所谓“以气运身”,其实就是在意念引领下.调动神经及经络随身体的螺旋缠丝劲缓缓从腰放射到全身的各个角落.遵守“腰、肩、肘、手”的传递原则.将气感运达“四梢”.特别要到边到沿。拳论指出.“气要运到十个手指头“。
运劲平稳:不少太极拳练习者,为了表示”柔”和“圈”.特意放大了肩、胸、腰、胯的扭转,使肩摇摆抽动,腰左拧右吊.结果形成了“过”.拳路打成了拧腰吊胯。这正是拳师们指出的“妄动“。妄动会形成“提…’拔“”抽”“撤”.违背了拳谱中的“无提拔之意,无抽撤之行”的原则,也形成了“断劲”和各部位的“死角“,进而“气”难通.劲不圆。由于拧腰吊胯使身体重力分配不均,还会使膝关节疼痛。所以.运劲中,一定要遵守“无过不及”的要领,使各部位骨骼及肌肉既不能走过,也不能欠缺.要平稳运行。
定式深沉:“气沉丹田”“牵动往来气贴脊”,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定式下沉”中。每一式的定势下沉都会使气从肩沿脊柱到肋到丹田逐级下降。“定式深沉”充分地锻炼了中气的运行,是练气的重要方法。所以.定式时.顶劲要领起.中气要随脊柱灌足,并逐级下降,要缓慢呼气,使气沉到底,甚至要沉到涌泉穴(脚心)。只有这样才会使拳路显得外柔内刚深沉有力,久而久之.才能练出内劲和沉劲。而且,决不可在没有定式沉气时就开始下一个动作,或者定式不深不沉.就轻轻飘过。
阴阳开合:太极拳的阴阳开合,其实就是行拳中刚柔轻重互为转化的劲力.就是动作的动静、高低、收放、刚柔、虚实的具体表现形式。陈鑫讲到:“练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在互为其根而已。””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能识得环中趣.转战随意见天真。”所谓识阴阳,其实就是在拳路中要懂得动静、高低、收放、刚柔的准确运用。“互为根”就是相互转化的意思。左右、高低、动静、收放、刚柔,本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又是互为依存的条件。同时,前一个的尾.就是后一个的头,即前一个的结束就是下一个的开始。所以,拳要打得好,就要充分体现其动静、高低、收放、刚柔的演变,特别是它们的相互转化。”收”要卷得紧,“发”要放得开。“开”要宽松舒展,“合”要紧凑含蓄。只有充分地体现“阴阳”、“开合”,才能使拳路节奏明显,气意鼓荡,劲力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