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应当研究什么?
近年来,陈式太极拳这一古老传统套路逐渐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重视,各地相继成立“研究会”,这是陈式太极拳发展兴旺之表现,令人鼓舞、高兴。
在此大好时刻,我们有责任将陈式这一古老拳种,用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使之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不仅能起到保健医疗的作用,而且在技术上也为稳步走上世界体坛做出准备。但是研究什么呢?陈鑫先生曾说:“此拳理精法密”,所以我们应当抓住“理”“法”二字,研究“理”怎么“精”,“法”怎么“密”,更重要的是怎样使理论与拳法合一,即万变不离其宗。
二 、应该怎样研究?
我们先谈太极拳的“理”。太极拳拳理来源于易经的阴阳对待学说,实际符合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法则。王宗岳著《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大家都知道,真理只有一个,陈式太极拳的理当然也只有一个,只有认定这个“理”,才能细研其“精”。“法”是以拳理为依据的,陈式运动处处不离缠法,无论正旋、反旋与公转自转都是走螺旋形的。螺旋运动的方向变化十分复杂,大体说来,不外乎陈鑫所讲的“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等六对螺旋方向。除顺、逆二法为自转外,其余的可以认为是公转。陈鑫没说出公转中的正旋、反旋。如果我们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自转的顺逆同样包括进退、左右、上下、里外、及大、小等方向。
陈鑫既然指出“缠法”是太极拳的基本规律,我们学陈式拳就应首先研究清楚缠法的自转、公转应当怎么配合,怎么做。且太极拳是整体运动,应当上下相随,即:有顶到踵一动无有不动的,也可以说无处不是螺旋运动的。整套拳里的每个动作,无论是缠法的自转角度,还是公转中的里弧、外弧的大小、高低都各有不同。我们要研究它外在的运动形式,更要研究其内在本质。外形不正确则难以继承,不了解其本质,则难以发展。换句话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 、怎样知其所以然呢?
陈发科老师常教导我们;学拳第一步要学对;第二步要练熟;第三步要练细、讲明。
陈式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和配合变化是比较复杂的。要学对,就要朝夕跟随老师,认真听他讲解,将他的示范动作详细地记到脑子里,再时时刻刻加以纠正,否则在短期内是绝对学不正确的。所以陈鑫先生说:“三年一小成”。我则认为初学的三年之中,是边锻炼边纠正的阶段,若能纠正的大体不差,也可算小成了,但此时只是小学毕业的水平。
姿势接近正确后,再坚持锻炼两年,自然越学越熟,眼、身、步、手的配合,处处合乎规矩了,这会又是一个层次。陈发科老师曾说:“这套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陈师所讲的“有用”,是指陈式太极拳法的应用,它离不开十三式的原则。为了弄明白每个式子中每个动作属于十三式里八种手法的哪一种,就得由老师通过实验逐一讲解,也就是武术中常说的:“拆着”和“喂着”。由此才能渐渐体会到其中的奥妙,然后再逐式加细,方能有所收获。
当然,学推手就是科学实验的初步方法。但推手仅是陈式第一金刚捣碓的前四个动作的手法,只是一个起步阶段,如同小学生学着运用简单的词汇造句子一样。为了全面了解套路中所有式子的用法,必须从第一式开始,逐式实验。只有在实验中,才能理解第一路拳中的四个金刚捣碓以及其他同名式子的练法有什么不同。如:云手有跟步、偷步、盖步;高探马有转身撤步与不转身;同是猿猴献果,一路右手的顺缠角度小于二路的左手;二路同样有两个拗拦肘,前者右手走外下弧线;而后者走外上弧线等。
我们学陈式太极拳,如果能洞察每一式动作的本质,也就理解了陈鑫先生为什么说它的“法”要“密”,也就能照他说的“练拳时无人若有人,交手时有人若无人”的方法,去反复练习到“周身上下都是拳”的精熟阶段,从而在技击方面打下有利基础。
四 、更要了解太极拳的保健作用。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毛主席指出的运动目的。陈式太极拳作为一项古老的武术运动,实际说来不仅是外形的运动,这种运动形式不但有技击的妙用,更是医疗保健的良方。我们研究太极拳的技击问题应从力学着手实验,对医疗保健问题应从生理医理着眼。可惜我对生理学和医学都是一窍不通,须同爱好者,习练者共同研究。
生命在于运动是众所周知的,而且经过考验是行之有效的。但体育运动种类很多,虽然都能增强体质,但人们条件不同,有的运动项目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练的。太极拳却不太受条件限制,不同性别、年龄、强弱甚至慢性病患者都可以适当选练,且有益无损。不过我们还应该知道,练太极拳只是保健医疗的一种方式,它不是万能的,在学练的过程中,对于生活仍须全面注意。最重要的是:青壮年应节欲,中老年戒生气。古语云:“祸莫大于有所恃”。如果仗恃功夫,而不谨慎生活规律,仍然不免生病,甚至促短生命。
五、 怎样学、练、教
学必有师,应求明师,不是“名”师。即便是明师也各有其长,各有所短。人无完人是肯定的,所以应当尊师,却不可迷信明师。尤其所谓“名师”,更不可迷信。我们学拳还要求助于古人遗留的拳谱,对于古人的著作也应当善于批判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言简意赅的好句子,要善于结合实践加以体会,这样才能有收益,进步快。
怎样练拳呢?主要从松、圆、静着眼。当前学陈式拳的不免有种错觉,认为陈式太极拳的特点就是快和有劲,其实并不对头。我初从陈师学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慢练还是快练?陈师说:“开始应当慢练。”我则体会慢是为了细找规律,求姿势正确。所以慢是学拳的方法,而非目的。因此,练时应当想着老师所讲的有关拳理、拳法,慢慢的照规矩练。虽然要用功多练,以求达到熟字,但更要重质量,不可单纯追求数量。同时应当根据个人体质,适当调节运动量,以免过于劳累。领悟快者不可自恃聪明而松懈意志;领悟慢者也不必自卑而畏难不前,总之,只要有决心,有毅力,肯探讨,定有所获。
怎样教呢?首先要向学者讲明武德与武术的关系,并根据陈鑫先生和陈发科老师的要求,把有关缠法的理论、方法讲解明确,严格要求。陈发科老师对于推手的练习,主张必须先把拳学对,练熟,练细,然后再进行推手的科学实验,我认为这是循序渐进的正确道路。因为陈式太级拳“理精法密”,技击方法千变万化,包罗万象,而且“缠丝劲”刚柔相济,转换处灵敏迅速,不是专以手慢让手快,有力打无力来制胜的。我记得许禹生同学自幼练拳,会很多套路,功夫也很扎实,陈师曾夸他发劲很“脆”,但他却诚心悦服于专工陈式太极拳的发科老师,这是为什么?我们应当研究研究。因此我也曾说:“真正做到一专,则一专之中必然包括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