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顾留馨注解《太极拳论》(2)

顾留馨注解《太极拳论》(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8 17:28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点。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所谓“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原文:“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身心兼修,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功拳种的“形意”、“八卦”、“南拳”、“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原文:“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于适应顾此失彼。

原文:“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练到处处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和“杳”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原文:“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如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

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不得势而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技巧可说是无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例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原文:“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是形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功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一根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不如我,我能知他。

原文:“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于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近身搏斗技巧在战场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原文:“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打力小,手脚快打手脚慢。

原文:“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来的。

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点,有形而上学的论点。说其它拳种是“旁门”,而自己是“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点。

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句话是错误的。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练习“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

原文:“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察(打手歌)里有“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取胜的;看到年纪耄(意为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可是老人体力比较差,动作比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快”也不一定能取胜。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有人从拳论中“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察”字来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有的四句《打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

原文:“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身体平衡、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直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粘着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原文:“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和“粘随走化”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