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太极拳养生论

太极拳养生论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03 20:25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极拳是中国道家武当派的优秀拳种,创传人张三丰为使后人迈入內修正道,以动静相兼、性命双修为目地,将道的神髓赋予太极拳技,实以入道、体道为宗旨。什么是道,就是无为之真理,万事万物必然循由的路径。它虽然无形无象,內含玄机奥妙。今世人多以此为迷信,不知内蕴真意,启不知,用俗人的眼光不会看透,所以竟说是无稽之谈,真乃管中窥豹,只见一花斑。传统武术与修道內丹学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离,深刻而奇妙的内在联系,武术化境与修道境界关系是成正比的,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武术家在技击中显示神功,臻于炉火纯青的程度,同时又对內修理论与实践有着深刻造诣的根本原因。

    太极拳以其肢体活动形式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应该说是科学的强身之法,功深者又能当做自卫的防身技术。多少人都说太极拳具有高度的技击性、艺术性、科学性,理论深切,细致精奥。古太极拳经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太,至也、大也,极,乃枢纽根柢之谓,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本,而太极拳则为各拳之极至。无极而生者,本于无极,此拳重在锻炼精神,运动作势纯任自然,不甚拘于形式,以虚无为本,而包罗万象,故曰无极。然初学者究当就有形之姿势入手,学习久之着熟懂劲,必当,悟真理,求真源,融会贯通,才能步入于神化之境。三丰太极宗旨真,动静万化不离根,风雨雷电神气象,混元一体功夫真。

    历代拳家留下的古拳谱是太极拳的精华,但是,现如今的教拳者,都无视于传统拳谱理论对习练者指导作用,打着只为健身的旗号,随意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地更改,岂能不走错路。学练者如真能根据其古谱理论的要求来锻炼,有了实际功夫,便逐渐能领会太极拳的旨趣,此项运动多年来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现如今,可惜中国的太极拳己被扭曲变质,而成了扭秧歌类型的太极舞和广播体操。习练社会上所流行的太极拳,能使人达到健身养生的目地吗?是值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了。

    随着社会的改革,科学的发达,人们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增大,物质生活得到丰厚的改善,人们开始追求活着的质量,都想活的愉快、轻松、健康、长寿。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太极拳,清晨公园里练太极拳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有人为了谋生、赚钱将破绽百出的“太极拳套路”教给习练者,有的还采用了录制、销售光碟的手段,将各种版本的糊涂拳法进行推销,真可谓糊涂师傅教糊涂徒弟,以误传误的现象举目可见。现今,武林界有如一个庞大的集贸市场,不知有多少挂羊头卖狗肉,假货充真而叫卖着,又不知有多少不识货的人,以假当真而自娛自乐着。可悲又可叹呀!现时社会中,净是些只会比划拳套路,不懂拳理的所谓拳师,什么一级教练,教者连拳理都还沒弄清楚,所以,也就无法说的清楚了。就照这样比划才对,教者以宗师的身份执教者,收的银子边装修房子还不能忘了买治糖尿病的药片。武林界也进入了市场经济,请看现时中,可谓;会练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吹的,会吹的不如会矇的,会矇的不如会坑的。教太极拳者也有说静的,但是,说的简单,自己并没有弄清什么是静,练太极拳若真能达到心静,是那么容易吗。人的欲望之心,也叫“欲念”,为静之大忌,求功心切者多;求姿势练的好看、求动作式正招圆、求气的感受、求劲的外发等等,求是欲也就是贪心,有求都是有欲念,使心而不得静。有欲之心神叫“识神”,“无欲”之心神叫“元神”。有欲心是知而辨之,是学而知,认而知,辨而知,思而知,是心神的动态、,是有欲的识神妄动,是后天强加于心神上额外的负担,只能导致人体阴阳的混乱,(心、肝、脾、肺、肾)内五行气的不圆合,所以,不可以用巧思之智去治理身体。不为之为才是真为,必须从根本上予以调理,也就是要去掉精神上的负担,解除心灵上的束服与挂碍而长保虚静,道乃人心无为而成,所以人人至无为均可得道。欲巧思之治,妄境薰妄心,妄心取妄境,总是心外求法,于自已元神上加添障碍,越治越乱。有欲是指心神的动态,无欲是指心神的静态。无欲是元神清醒无思辨的心态、是知而不辨、是不知之知,真知无知,无所不知。真见无见,无所不见。元神为本为体,识神为末为用,无欲才是养体固本。达无欲者,即可返朴归真;纵其欲者,就是弃真而逐假,本末倒置。

     什么才叫静呢?静;应该是念头不起为静。也就是使产生思维活动的大脑神经器官本体,松静自然,安定自如。基本理论不清楚,就达不到练拳的效果。就此个静字足使人一生用之不尽,都虽然说,练拳首先要注意心静。但是值得研究的是,练拳人要用思想意识刻意去记忆动作与要领,要用眼晴;看教者在前边的示范而模仿着,看自己的肢体动作是否准确,还要观看着是否与旁边的人速度相同,自已比划快了好调慢一奌。练拳人要用耳朵;听着口令,听着录音机播放的音乐旋律的伴奏,还要想着下一步如何比划,注视着;胳膊是否高了、手掌是否低了,脚步大、小、快、慢,思想又还要去注意更多的要领,如需想着;肩松、肘坠,塌胯、松腰、顶头,圆,匀等,思想是在三心二意不停的活动着,精神不集中地注意着身体的各各部位,眼睛与耳朵无休止地关注于外面,精神外驰,怎不耗神呢!又怎么可能达到静呢?古人有道:视听坐行不必久,五劳七伤从此有;人体亦欲得小劳,譬如户枢终不朽。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道教理论家陶弘景认为,“视听勿劳”,强调人体要有适当的活动,人要不留意修养,不按养生的法则活动,就会“失道丧生”。他说: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即用,二脏先损,心肾受邪,腑脏俱病。五劳是,一是志劳,二是思劳,三是心劳,四是忧劳,五是疲劳。五劳则生七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七曰神极,七极即为七伤,七伤故变为七病。多种过极的疲劳必至伤耗身心健康,至使久之早夭。

    练习太极拳最重的是“松静”二字,它可说是此拳的灵魂。松静是內因,心如止水不动就是心平气和。来件事使你动了心,就不得神安气宁。松静不是肢体肌肉放松,内心烦躁、紧张着、肢体肌肉放松实是假象,是表面的事。思想不平静,肢体肌肉再放松也不自如。真正的松静是指精神意识的内在功夫,不是肉体的功夫。只有思想意识的松静自如,才是真自如,这才开始松、静、平、安、宁,到了松静的高层次状态。用意识将肢体肌肉放松,这叫装腔做势。真正的松静自然是內心世界,不是外表做出来的现象。有意识进入功态是装相,丢掉了本质。根源之动是内不是外,外是现象,内是本质。内心是动之因缘,外是动之效果。例如影视剧中演员,表面演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装的再像与真的毕竟两样。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鱼目不能混珠。装腔做势不属自然之真功,也不会有真的效果。原因是根本不真,哪能得出来真效果,真功夫。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猶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而长。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发;伐树者,去根而必死亡。人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自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启用。心外别求,终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