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明白静功的根本,也就不可能达到心静。而且恰好相反,此拳法反而是要习练的人,强淍“用意”导引肢体动作,刻意运用细密的心思“用意”去,上、下、内、外的全面照顾,将抽象的拳理落实在具体的肢体活动拳架里,有些人正是因为对“主宰” 没有精研,对“用意”和“心静”的认识与理解不透彻,拳理不能落实,根本没有天人合一的概念,更不知入道要旨。比划了一辈子,也只不过是慢练的太极操而已,不是太极拳。实乃劳神费力之举。《淮南子》中这样说:“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形而不明;以知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古圣先贤早以印证了,耗散精神气血的危害,是说倘若人任凭耳目沉迷、执著于声色,那就会劳损形窍,耗伤气血并使视听迟钝;倘若日日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地巧思谋策,那就将耗散精神而无成无功。
本人耳闻目睹诸多,没达身健,反而至残的太极拳辅导站教练。他(她)们真下了功夫,习练简化规范套路二三十年,于前两年双腿都动了手术,而坐上了轮椅者大有人在,医学界中多了一种叫人忧心的“太极腿病”。这种结果责任在谁呢?是创编拳人传拳有误呢?还是学拳者没弄明白拳理瞎练的呢?也没处打这种官司去。还真有待于真明拳理的明白人去研究研究,能减少几个热爱而倍加刻苦,练太极拳人的痛苦,别使更多的太极拳痴迷者练坏了双膝而坐上轮椅!最后落得个后果自负。普朝著名学者,道教大师葛洪在其《内篇》中有记述,有人问:“冒昧地问一下,想要健康长寿都有那些禁忌?”抱朴子说:“禁忌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受伤害、不破损身体”。
应该承认拳术都是动功,太极拳要求练拳之时,神舒体静,若得体静二字的真实含义,必先知如何才能心静,心为身之主宰,一般学拳者,甚至教拳的人距真正的静界之境,恐怕还相当遥远!练拳时都欲求静而不能静,应该说动是因,静应是果,动是手段,静才是目的。可是实际上,练拳者盘架子时多不能达到真的“静”,顶多不过是硬装出一个静的样子来,因为思想意识净不下来,就是再练拳十年,二十年之久,离静的境界也还相当遥远。练拳中所说的“神舒体静”,是要求练拳做到体静,不是要求心静,只是将体静作为练拳的目的来追求的。恐怕都将体静误作是心静了。有说首先注意心静,说静是练拳的基本要点,可又都不是拳谱上“神舒体静”的真正含义。体静是指练拳套路动作中形体的静象,与“心静”是两码子事。心不静,神根本达不到舒,心是识神,识神妄动,元神根本无静可言。请君认真地分析一下各家对静的解释,主要不过是全神贯注,专心练拳。这本是大家都明白的浅显道理,实际与静字的含义无关,实际的不静与拳谱上的静字发生矛盾,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反而使人糊涂了。真静乃是身处于混乱之极之境而不动心,诚为自然本质之静。功态是意识之静,有心入静也属动心。执著于法,心被法转,真念不平,何静之有?
自然之道乃静,所以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而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行。道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在于静。唯静而不动,所以天地万物生,此为自然之道,也就是太极。空空洞洞而不动,故而天地万物于是生,天地之道浸育而己,浸字为循自然渐进之意。天地无心,而空到阳升时浸浸而上升,到阴降时浸浸而下降,所以阴阳有偏胜之时,而太极自然之道,则不偏不倚,浸即有偏。阴浸则阴胜,阳浸则阳胜,然此为相推循环之理,揽全体而观之仍不偏不倚。然而人则因此而有生、老、病、死。阴阴相推,当推而阳胜之时为春夏,推而阴盛之时为秋冬。变化顺者,顺其自然之道心。所以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顺之至静之道。茍循其道行,功到自成,因为自然之道一定不移,制之以为修炼之法,定为法度,有定而不可移,只要体空虚无,自自然然体道合真。自然之道从至静之道而来,能静则万化自然而生,至静之道为历律所不能契合。天道的造化在至静之中,能静到片刻之间,可以攒簇一年之气候。阳生即是冬至,阴降即是夏至,此为工夫之冬夏,而非时候之冬夏,能虚极静笃即可得造化于恍惚之间,有一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都由此生就是太极。在世界为生天、地、人、物的太极,在人间为神气合化的太极,阴阳相克之术,为人所共见,而不是隐怪难知的,其象有可见,虽有理不易明,而其象则易知。此即玄关一窍人身之太极,与天地之太极相同。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虚极是混元无极大道之体,是天地万物之极。用什么方法致极致虚呢?必需要;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此才是 “真静”。如此这般,可悟大道的虚无之体。所说“致虚极”就是此意。“笃”是纯一浑厚,不动不易之意。静而至静者,是混元无极大道之性,造化之枢机,品汇之起始。常人不能体悟的原因,是因为时动妄心,以惊元神,执著万物而生贪求,因贪求以致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愚痴邪见,障迷自性,时在昏冥,盲聋之中。欲悟大道之体性者,唯独专心致志,抱一笃守,寂然不动,方能体悟大道的“清静”之性。
太上老君淸静经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此就是说人能去其情欲,去其贪求之心,内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静。六欲是六根,六根是;眼、耳、口、鼻、心、意。欲是染著,比喻为情爱,观境而染谓之欲。所以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上人若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则六欲自然消灭,内守神不出,六识不动则六根自然清静。三毒是三业指;身、心、口,人有身时身有妄动之业,心有妄思之业,口有妄语之业,此三业又为三毒。三毒消灭则神和、炁畅、精固。再言这<心经>中有道:“无眼耳鼻舌身意。”是什么意思呢?余今说明;有此六根是色相,无此六识是法相。只是叫修炼人眼虽看不要着在色上。耳虽听不要着在声上。鼻虽嗅不要着在香上。舌虽尝不要着在滋味上。虽有身体不要着在相上。要忘形忘体,意虽应事不要着在境物上,要常应常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便无眼耳鼻舌身意,是以六根清净,便是六尘不染,又是六识皆空。又名下耗消亡六贼死,一真不动六门关。若此则天道近矣。道源非远亦非深,只在当人一念心;一念回光同本体,何须向外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