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湖北卫视养生汇,大家都知道太极是一项养生健体运动,但是太极的种类有很多,我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太极功法,那么今天我们节目就请到了陈氏太极拳的传人芦春老师为我们说一说陈氏太极拳的练法以及功效!
下面是该视频的在线观看和主要内容介绍: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湖北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陈氏太极拳练法
腰裆劲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太极拳的四肢和躯干的动作,以腰为轴心,即所谓“主宰于腰”。而腰的轴心是腰脊,腰脊“命门穴”(前对脐。所谓丹田,即在脐内和命门穴之处)是全身的重心所在,起到调节全身平衡的作用,也是人体爆发力的来源。腰脊控制着腰的松沉直竖和左旋右转,并使腰的旋转幅度合乎生理上、技击上的要求。练拳和推手都应时刻注意腰脊命门穴的枢纽作用。腰部的左旋右转,须轻松灵活,用意识引导的行气运劲由腰脊达于四梢。因此,古典太极拳论要求在练拳或推手时“刻刻留心在腰间”。腰力运用得当,既有助于保持全身平衡,也有助于内劲(行气运劲)运转的充足和集中。
尽管陈式太极拳四肢动作缠绕转折,缠丝劲很显明,但对腰部要求做到松沉直竖、微微旋转,不使摇摆失中,不使旋转幅度过大。以免手足运转无定向、不灵敏。腰轴旋转幅度过大,身体和四肢动作就失之太过,太过或不及,都不能发挥整体劲的作用,推手时也易于授人以隙。
裆,指的是会阴穴(两便之间)部位。裆部两胯根要松开撑圆,腰与胯的旋转是一致的,如果两胯根不松开,胯的旋转就不灵活,腰旋转的灵活性就会受影响。迈步时,实腿一侧的胯根随转腰的方向先微旋内收而下沉,这一侧的腰肾也微旋而落实;这一侧的小腹也在“丹田内转”“气沉丹田”的内动下而觉得充实;这一侧膝关节负担量加大,腿肌也由松而紧,而达到实腿稳固有力,似乎不可摇撼。既加大了运动量,也使虚腿迈出极为轻灵善变。
动势时裆要开,成势时裆要合,裆不开则腰腿动作不灵活。动势时虚腿迈出,两膝盖分向相反方向前挺,这是开裆,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裆不合则骨节松而力不聚。成势时塌腰落胯,两膝盖微向内合,这是合裆,而两胯根仍要松开撑圆,谓之“外合内开”。
成势时,顶劲领好,腰劲塌下,两膝微向内合,裆劲沉着合住,两胯根撑开撑圆,脊柱节节松沉直竖,虚虚对准,骶骨有力,随着呼气而膈肌下降,吸气时聚于胃部之内气,随呼气而“气沉丹田”,这时带脉充实膨胀,自然形成重心下降,小腹充实,冲脉气旺,臀部之力贯到足跟。手臂之内劲前发,腰脊命门穴似有后撑之意,两腿则前腿弓、后足蹬,腿劲似植地生根。上下、前后、左右对拉匀称,身法中正,支撑八面,周身团聚,劲力集中,姿势沉着稳固。
逢发劲动作时,腰裆劲由松沉转为浅弧形略微(外形上不易看出的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而去,自然地催动劲力由脊背达于手臂浅弧形地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而去。这种腰裆劲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送去的练法,与两臂的发劲动作是一致的,运用在推手上容易使对方失去平衡、脚跟浮动。
腰裆不松不活,内劲运转时就会迟钝,腰不塌下,裆不扣合,手臂就会显得不是沉着松静,而是飘浮无力。
每一拳势变着换劲,腰裆的变换、开合、虚实,关系到全身的灵动和重心、力点、角度双换的迅速、正确,这是推手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我顺人背”的关键。腰裆的沉着有力,关系到力量和耐力的发展,而力量大、耐力好又是推手时最后取得胜利的关键。步稳虽在双足似钉入地,也要依靠腰裆的变换与坚实,才不致流于死硬。桩步无论怎样稳固,如果不善于变换虚实,还是容易被牵动而失去平衡的。
腹式逆呼吸
陈式太极拳的拳势呼吸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上行聚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加大肺活量。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聚于胃部之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由于腰肾的左旋右转,因此,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是结合的。
拳势呼吸是指合、虚、蓄、收、化的动作为吸气,开、实、发、放、打的动作为呼气。是在意识指导下呼吸行气与武术动作的协调,有着强健内脏器官功能以及增强抗击能力与加强爆发力量的作用。因此,陈式太极拳家一般都练成“虎背熊腰” “膀阔腰圆”的健壮体格。
在推手互喂、试验发劲时,通常采用哼、哈、咳三种发声。哼音是用螺旋劲向上打放,使对方腾空掷出。哈音是用螺旋劲向远打,意欲将对方拍透墙壁。咳音是用螺旋劲向下打,意欲将对方打入地中。这种发劲试验都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来完成的。1.腹式逆呼吸
陈式太极拳的拳势呼吸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上行聚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加大肺活量。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聚于胃部之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由于腰肾的左旋右转,因此,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是结合的。
拳势呼吸是指合、虚、蓄、收、化的动作为吸气,开、实、发、放、打的动作为呼气。是在意识指导下呼吸行气与武术动作的协调,有着强健内脏器官功能以及增强抗击能力与加强爆发力量的作用。因此,陈式太极拳家一般都练成“虎背熊腰” “膀阔腰圆”的健壮体格。
在推手互喂、试验发劲时,通常采用哼、哈、咳三种发声。哼音是用螺旋劲向上打放,使对方腾空掷出。哈音是用螺旋劲向远打,意欲将对方拍透墙壁。咳音是用螺旋劲向下打,意欲将对方打入地中。这种发劲试验都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来完成的。
缠丝劲(弧形螺旋劲)的练法
导下内劲缠绕运动时,由意气贯注而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其质量。缠绵曲折,大都在上、中、下(上肢、躯干、下肢)三个横向椭圆形弧形螺旋转圈,两个斜向(左手与右足,右手与左足)弧形螺旋转圈和一吸一呼时绕任、督二脉的立体圈,以及无数小螺旋的交织缠绕,进退屈伸,形成为复杂而又和谐的圆形动作,这是太极拳练法特点的精华所在。内劲运转的主要方法是内气蓄于丹田,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地贯注于四梢(两手两足尖端)。上行为旋腕转膀,形于手指;下行为旋踝转腿,达于趾端。弧形螺旋式地缠绕绞转,从而形成为一系列无限延长的复杂的空间螺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