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版)记载:“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指袁世凯,袁系河南项城人)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非鲜。本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多受业焉(吴为全佑子,纪常与凌君为友。凌君即凌山)”。
同书载有:“当露蝉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传者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旋从先生命,均拜班侯先生之门,称弟子云。”
2、许禹生弟子王新午著《太极拳法阐宗》(1927 年版)云:“清末遗老宋氏书铭,精研易理,善太极拳,自言为宋远桥十七世孙,其拳法名三世七,又名长拳,与十三式太极拳大同小异,惟其拳法注重单式练习,推手则相同。宋参幕项城,时年已七十,名家纪子修、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姜殿臣诸教师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出皆寻丈以外,于是纪与吴、许、刘诸师皆叩头称弟子,从学于宋。时纪师年逾古稀,寿与宋相若而愿为弟子,宋与纪师约秘不传人。纪师曰:‘余习技,即以传人,若秘之,宁勿学耳’。于以见宋之技精,与纪师之耄而好学与坦率也。《宋氐家传太极功源流及其支派论》为宋远桥所手记,其论太极拳原理备极详细,并可信证太极十三式确为张三丰所传。宋氏家传本于民初乱世,前辈多抄存者,宋氏在清季为词林巨子,所著内功、原道、明理诸篇幅,已播于世,允为杰作。惜晚年困瘁家居,抱著自娱,积稿盈屋,许公禹生数敦其出,皆不应,继以重金求其稿,亦不许,仅承其口传心授,一麟半爪耳。旋居保定作古,遗著不知流落何处?徒令向往而已。”
3、吴志青著《太极正宗》第七章向恺然(二三十年代著名小说家,笔名平江不肖生,著有当时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后改编拍成连台本默片电影《火烧红莲寺》,当时上海万人空巷,争看此片,不肖生亦红极一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记载:“项城当国时,幕中有宋书铭者。自称谓宋远桥之后人,颇善太极拳术。其时以拳术著称于北平(北京)之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纪子修等,皆请授业。究其技之造诣至何等,不知也。宋约学后不得转授他人。时纪子修已年逾六十。谓宋曰:某因练拳者,一代不如一代。虽学者不能下苦工夫,然教者不开诚相授,亦为斯技沦胥之一大原因。故不辞老朽,拜求指教,即为年逾六十,将于泉下教鬼也。遂独辞出。”
4、向恺然《我研究推手的经过》一文(大约在四十年代写的,现存台湾沈孚瑞先生,1995年重刊于台湾《太极拳》杂志第97期)中记载:“1929年在北京,从许禹生先生学习推手。他的太极拳是从宋书铭学的,是宋远桥的一派,专注意开合,配合呼吸。每一个动作都要分析十三势,尤其以中定为十三势之母,一切动作都得由中定出发。可惜他那时主办北京国术馆兼办北京体育学校,工作太忙,不能和我多说手法,介绍了刘恩绶先生专教我推手。刘先生也是从宋书铭学过太极拳的。但他的推法,却跟以上诸位先生不同,忽轻忽重,或长或短,每每使我连、随不得,沾、黏不得。有时突然上提,我连脚跟都被提起,突然一撤,我便向前扑空。”
以上史料足证,吴鉴泉先生确实曾经拜宋书铭为师,学习宋氏太极拳之精髓。此外,吴式太极拳的主要传人刘恩绶、刘彩臣也拜宋氏为师,学习宋氏太极拳。至今能见到的史料,除吴鉴泉等人之外,宋氏未再传授宋氏太极拳给他人。
近闻保定马原年先生说,保定尚有“小九天”流传。果真,笔者望一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