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第753期 太极拳秘诀:“骨盆偏沉”带动四肢(2)

第753期 太极拳秘诀:“骨盆偏沉”带动四肢(2)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30 17:1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身体重心是身体各部位所受地心引力合力的作用点,也是身体各部位重量的综合平衡点。重心移动,主要不在于身法的进退顾盼,不在于腿法的伸屈变化,那都是形式,是被动的。重心移动的本源和本意是体腔内重心点的移动。

 

         重心点的位置,一般与骨盆应当偏沉的位置上下相对、相互作用。

         练拳时的重心点通过骨盆的偏沉部位向下沉,沉意顺腿贯到脚下。重心点沉到骨盆的什么部位,骨盆的什么部位就向下偏沉。因为重心点的位置总是偏于实脚侧的,所以,总是实脚侧的骨盆向下偏沉。反过来说,骨盆的偏沉也能引导重心点移动。

 

         第一,骨盆向什么方位偏沉,重心点就向什么方向移动,从而带着身体向同一方向移动。是骨盆偏沉,也是重心点移动带着身体移动。

         第二,骨盆靠近哪条腿的部位偏沉,重心点就向哪条腿移动,那条腿就随之气向下沉,松屈变实。是骨盆偏沉,也是重心点的移动变化着两腿的虚实、伸屈。重心点就是动力点,是地心引力在体内的代表点。全身都应当通过放松,自觉地随着重心点的移动而变化、而动作,也就是随着骨盆的偏沉而变化。

 

         其中,骨盆偏沉的变化是源头,是向腰腿,进而向全身传达重心点变化信息,传递地心引力的源头。骨盆偏沉的位置和分寸正确,全身各部位姿势就容易正确。骨盆偏沉的若是不对,全身上下则对也不对;即使外形像是对,内在劲力也不顺,也不对,拳势也有病,所以才有“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武禹襄)的要求。“腰腿间”就是骨盆,不顺要在骨盆偏沉上找原因。

  

      重心移动是由骨盆偏沉引动的。意念在通过骨盆偏沉引导重心移动的过程中,更关注的常是左右两胯的依次偏沉,关注原实胯、裆、新实胯的连续偏沉。原实胯偏沉是环跳穴松沉引动,坐骨松沉续动。原实胯坐骨不是正对着脚偏沉,而是向着两脚之间地面的某个点向下坐,以打破平衡,引导重心向两脚中间移动。同时裆部放松,裆走下弧线的前半弧。偏沉的部位过裆后,由渐实一胯底的腹股沟向下放松,以引导重心继续移动,使裆走完下弧线的后半弧。

 

        当重心移动基本到位时,新实胯的坐骨微微下坐,

        一可平衡前面腹股沟的松沉,带动胯底前后左右全面向下坐实,以便将实腿桩墩似的扎下去;

        二可推动另一胯腿伸蹬生力;

        三可以反作用力支持腰脊上伸,向手送力,实现劲贯四尖;

        四可为下一式再回移重心时坐胯做准备。

 

        前后两个实胯都应下坐,但目的不同,做法不同。

  

       两胯偏沉依次走,虚实变化如水流,一抑一扬生神韵,勿忘勿助任自由。实际上,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实胯虚胯,都不能向上挺,都应向下松,叫下胯,只不过是松的部位和松的程度不同而已。

 

        一般来说,实胯偏沉的重点部位是坐骨,因此,实胯的要领为“坐”。虚胯也应向下放松,放松的重点部位是上面的髂骨,即腰两侧卡住裤带的骨头。其中,虚脚向前的(虚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后嵴(上后角),虚脚向后的(弓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前嵴(上前角),因此,虚胯的要领为“落”。

 

         由此总结出下胯的基本规律是:

         一、实胯坐,虚胯落;

         二、实胯坐又分虚势的实胯坐和实势的实胯坐;

         三、虚胯落又分虚步的虚胯落和弓步的虚胯落。


      三、骨盆偏沉与腰腹开合

  

      重心移动与腰腹开合是协调一致的。重心移动中裆走下弧的前半弧时,正是腰与腹相合互抱之时;重心移动中裆走下弧的后半弧时,正是腰与腹上下分开之时。

 

        不过,在意念关注上,重心移动与腰腹开合也有些微区别。重心移动意念更关注骨盆左右之间的偏沉,腰腹开合意念更关注骨盆前后之间的偏沉。通过骨盆前后交替偏沉,腰与腹通过开合相互借力、相互推动,从而把腰为主宰和丹田带动结合起来,共同支配全身运动。

  

     凡需意气合聚、肢体屈缩、劲力积蓄时,骨盆后面的尾闾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沉、向前收敛,

       一是带动上面的腰椎向下松沉;

       二是推动下面臀向前敛、裆向前翻;

       三是撬动前面耻骨上支向上收卷,托起小腹(丹田)向命门贴靠,与腰互抱相合;

       四是牵动上面肚脐内吸、命门后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