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太极拳的健体强身作用(2)

太极拳的健体强身作用(2)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8-09 04:3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从历代看有不少的中国长寿老人,大都善于保健摄生,如唐代孙思邈百岁时还能著书立说。写下不朽的医典《千金冀方》:唐《明堂人形图》的著者甄权活了103岁;宋朝成都名医谭仁显“年高而精神愈壮108”岁才逝;明代温病学家吴有性(又可)也年至百岁;清代四川雅安的弁太医活到了120岁;清乾隆时山东蓬莱的阮国长一面行商、一面行医,活了高达165岁,他生於乾隆二十四年(已卯,公元1759年)四月二十八日丑时,卒於民国十三年一月(公元1924年)。据有关统计从秦汉到近代414位名中医,平均年龄为77.5岁。现代在世的老中医还能行医诊病的有广西邓洪英105岁;湖北林雄成114岁;四川罗明山117岁;江苏的陈照106岁。另外如安徽的农民王祥伍124岁;北京的书法家孙墨佛106岁;考古学家、教育家、太极拳家吴图南102岁,他的夫人画家刘桂贞也已92岁。仅就从湖北省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发现年满100周岁的老人88名,最大者123岁,平均年龄是102.8岁。以上略举的这些长寿老人,他们大多是在合理的保健运动中生活的,所以能够健康长寿。当然,别的有利因素是不排除的,如社会因素,生活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如远在新疆英吉沙县的吐地沙拉依,生於1840年至1984年报导已135岁。其母110岁去世,兄135岁去世,大弟二弟分别103岁101岁去世。这可能是遗传因素与体力劳动结合的效果。早在春秋时的孔子,就很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他的“养生之道”除了喜乐不喜忧“不怨天,不尤人”的达观态度重视性情的陶冶,对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他认为饮食粗细,只要可口就是美食,於身体大有好处。孔子还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等,都是保健养生的很好方法。在三国时魏明帝(曹叡)散骑常侍应璩的《三叟长寿歌》中云“昔有行路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除苗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三叟前致辞,内中妪丑。中央前致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复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应璩所谈三条长寿之道,只是当时诸多养生的部分经验。近世《长寿歌又名十叟长寿歌)云“昔有行路人,海滨逢十叟,年皆百岁馀,精神加倍有。诚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寿?一叟捻须曰:我不缅旨酒。二叟笑莞尔,饭後百步走。三叟领首频,淡泊甘蔬糗。四叟拄木杖,安步当车久。五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六叟运阴阳,太极日月走。七圣摩巨鼻,空气通窗牖。八叟抚短须,早起床亦早休。九叟摸赤颊,沐日令颜黝。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善哉十叟词,妙诀一一剖。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寿。 从以上所谈,不难看出一个人的寿命,延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外先天条件和後天条件,但人们如能懂得如何充分的正确地去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因素),就要充分的去利用。因为时间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在时间上更是宝贵的,所以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理论,从有病治疗服药到精神情志修养,从起居饮食到调摄健身养生,无不贯串“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保健运动,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运动。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 。辟犹户枢,终不朽也。”只要有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去进行运动锻炼,是可以达到保健长寿的诸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行气功》、《健身十八法》,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保健的运动,都是很好的运动,而太极拳又是较为高级形式的运动锻练手段。为什麽叫做太极拳呢?

  太极的真谛和渊源

  “太极”二字,很早在《周易》系辞上传就有“易有大(即太)极,是生两仪”的论述。北宋,周濂溪(敦颐)先生著了一本《太极图说》,书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马。”同代医学家张介宾景岳〕氏《类经图翼,太极图论》亦曰:“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朱子讲过,‘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明末清初的西安人王宗岳先生所著《太极拳论》中亦云:“太极者, 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二字的含义是寓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内容,具有圆(浑然一体)和远(辽阔无边)的特点。“太极”是相对地阴阳二气在平衡、互根、消长、转化不断运动的方式进行的,是无休止地运转的。 太极拳,就是根据“太极”的阴阳二气的转化,不停地运动原理创造出来的。早在南北朝的梁时歙州太守程灵洗(字元涤)即会此拳,经数代传至程珌(他对《易经》研究很下功夫,著有《洛水集》一书),程珌说:在他祖先程灵洗之前就已经有了太极拳,还说程灵洗是跟韩拱月学的,但韩又跟何人所学就不得而知了。 还有唐代的许宣平是位道学家,亦安徽歙州人。他拜师于欢子,所练内容与程灵洗相似。许宣平常与诗人李白来往,“每负薪卖於市中,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人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所传太极之功,拳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问也,总名太极拳。”(见《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远桥绪记)《拳谱》记有“俞家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宋远桥与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生等七人往武当山访李道子不遇,後拜张三峰学太极拳。张松溪、张翠山拳名十三势,亦太极功之别名也。张三峰曾在北京的白云观往过(白云观建於唐开元年间),观里的道士自明朝以後,即以太极拳作为运动的方法。元朝的道家张三峰在他六十七岁时(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跟华山火龙真人(俗名贾得升)学练养生长寿和太极拳,後来到湖北均州的武当山时已经七十多岁。火龙真人的老师是陈傳(希夷)。吴图南先生讲“他按指陈是专门研究太极学说的,跟当时的名人二程(按二程系指程明道、程伊川兄弟,皆宋之大儒)、朱熹等一起研究,写了太极图说,说明太极的原理和来源,……张三峰学太极拳的路子,和唐许宣平的路子大致相同,有文献可查的。”张三峰在他百三十岁时人蜀,以後不知所终。张三峰继承前人的养生和运动方法,集其大成,太极拳虽然发明甚早,但集其大成者,当以三峰为冠。张三峰的弟子在陕西宝鸡金台观将太极拳传於西安的王宗(号宗岳,著有《太极拳论》、《行功心解》、《十三势歌》等)。王宗岳以後一支传到浙江,如永嘉陈州同、四明叶继美,以及单思南、王来咸(征南)、甘凤池等人;另一支北派代代相传,至康熙(公元1662一1722年)传到河南蒋发,蒋发传於河南温县陈长兴(生於乾隆三十五年,卒於咸丰三年,即1770-1853年),嘉庆年时传弟子杨露蝉,其子孙世代相传,如杨班侯、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等,形成杨派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