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博文均为个人原创)
太极拳能够以柔克刚,以小胜大,主要凭的是太极拳在训练中所获得的一种特殊力量,即是内劲。太极拳的内劲运动方式非常复杂,就目前对人体运动力学的动力学的认识水平、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还难以对人体运动的动力学进行全面的模拟和定量的描述⑴。那么我们从其对能量的应用特征中却可以较清晰地进一步了解到内劲的一些特性,从而可以在实际的太极拳训练中加以应用,这对更全面地挖掘发挥太极拳的深层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劲的最大特点是刚柔相济,似柔似刚,在太极拳的训练和具体的搏击中方法独特,“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注:见武禹襄:太极拳解)的训练方式,使柔发生了质的变化。“太极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⑵说的就是从柔练开始,最后达到内柔外刚的内劲的过程。如果从能量的运用角度来看,这柔练的过程其实是先蓄能,再到给刚性训练提供更多的能量过程,就是内劲形成的过程。而节能却是内劲形成后在搏击实际运用中所表现出的在能量代谢方面的最大特征。
1、 太极拳柔以蓄能成就柔以成刚
太极拳从训练的开始就强调“用意不用力”,这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的地方。这与当今的运动训练学似乎存在着矛盾之处,太极拳的内劲训练从柔中如何达到蓄能?又是如何让肌肉获得内劲形成的能量?这些只有从人体经络系统中才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1、1太极拳“不用力”是经络通畅的保证
所谓的“不用力”实际上就是充分放松自己的肌肉。放松肌肉的最大目的是疏通经络。可以看到太极拳的角度是从经络系统来看待肌肉的。
的有序振荡⑷。在太极拳训练中,强调机体的放松状态是一种深层次的放松,不仅仅可以达到肌肉的放松,更可以是从表皮到内脏的以及心理的全面放松。机体的各种紧张都会产生各种的电磁波,放松意味着减少不必要的电磁干扰,让经络系统的电磁波更容易达到机体的细胞而发生作用。因此说“不用力”的放松状态有利于经络的运行,是经络通畅的保证。
1、2经络通畅机体的特殊蓄能方式
有关研究还表明经络运行是物质系统和能量信息系统沟通与连动的过程。经络调控机制有两个层次,宏观调控的中枢是大脑,微观调控的基础是以电磁振荡和化学振荡为主导的能量信息流⑸。就是说经络的通畅就意味着能量和信息在人体细胞中的代谢更加通畅,人体能量信息交流的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体具有各系统组织之间诸要素相联系的结构,就是三大全身调节系统,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但是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比三大调节系统更高级的调节系统,是人体有序状态的更高一级的调控系统经络的供能方式说明了经络的通畅就是给肌肉增加了能量的供应途径,这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蓄能。图1表示了人体经络系统、大脑、以及其它人体系统对肌肉的能量供应层次。意味着每个层次的能量积蓄都是肌肉能量的积蓄。现代运动训练学把肌肉能量的目光仅仅盯在肌肉本身上,这样的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
经络系统及生物场
人体其它系统及生物场
肌肉
大脑
大脑能量供应
图中各实线箭头表示人体其它系统给肌肉的能量供应
图1 人体对肌肉的能量供应的多层控制示意图
1、3意识的调整降低能量的消耗
太极拳的“用意”,从根本意义上讲是调整机体放松的意识。太极拳道的拳架训练,完全是以实战作为灵魂,经过科学的有意识的训练,产生本能反应的实战功夫,这个有意识的训练,就是在意念驾驭下使形体按照实战要求,产生强大的“下意识流”从而达到本能反应,推手中的意念训练也是同样目的,最终进入到散手是为了强化下意识流⑽。这种下意识流的产生,使得人的意识达到一种有序状态,积极的意念控制而排除了过去多余的各种杂念,使下丘脑对机体产生积极的激素和副交感神经调节,从而使机体能够主动地恢复与滋养在各种生命运动特别是搏击中的冲动与紧张造成的能量消耗。一旦形成一种习惯,人体无关的能量消耗就会大大降低。从降低消耗来达到蓄能的目的,这是太极拳训练中“用意”的用意。
综合以上几点论述,从图2中可以总结太极拳的能量蓄积的3个途径。
太极拳训练是以经络系统功能的发挥为主要基垫进行的,随着经络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逐渐得到揭示,太极拳传统方式训练的科学性也就能够得到更多的肯定。
1、4供能方式决定劲力的特性
人们对刚性的理解一般认为是硬度或力量的大小,但是在搏击中硬度高并不能达到好的搏击效果。真正的刚性应该是搏击中击倒对方的有效度。而不是硬度或力量大小。因此真正的刚性应该是击倒有效度的显示。有效度越高,刚性才越大,反之越小。
许多人把武术的刚性当作硬度和力量大小来训练。这种训练的理论基础是单从血液、神经、细胞等的角度,从分解认识人体的的科学角度进行的。它是以人体局部机能的提高为主要训练目标。而太极拳通过经络系统的调整思路,是从人体的整体性运用效果来思考的。依靠人体的整体配合变化去达到击倒对手的目的,因此太极拳刚性的真意在于“变化”。而不是局部的硬度等。硬度等充其量只是刚性中的一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