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太极拳修炼中如何提高内气运行(2)

太极拳修炼中如何提高内气运行(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22 13:23 编辑: 网络 查看:

(三)疏通经络引动内气  
     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肌体和内气运行的通道。《拳论》日:“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说明了内气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在调整身法,周身放松经过一段时期的学练,体内已有内气流通的感觉,练拳也有兴趣。但是这个感觉如波浪起伏,时有时无,是隐是现,有时甚至会全然无有。这是经络之气流通不畅,气机运行不利,内气引动不力之故。因此在炼练中要重于意念引导,在意念的指挥下,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穿。如有不顺之处,可以自行调整身法,以得劲为准。炼练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外形尽量与内气意识保持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炼练,内气自然会畅通,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四)通过调息促进内气运行
    人体的内气在正常情况下随呼吸运行,内气的升降开合,行气通经,练气养气都离不开呼吸的助力。为此要促进内气的运行效率使内气随意念引导,在人体内循行周身必须要练呼吸的功夫(调息)。

    调息就是要使气息调和、深长、均匀、缓慢。

    养生太极拳具有全身动作,动作柔和,均匀而缓慢,虚实开合动静有致的特点,因此养生太极拳的调息采用逆腹式的拳式呼吸。逆腹式拳式呼吸使动作的虚实开合,收发蓄放的阴阳消长,符合呼吸的阴阳消长,更有助于内气的升降开合,达到内气腾然,使运气发劲便利顺遂。

    逆腹式拳式呼吸是在我们练拳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意动身随,身动息随,开呼合吸的呼吸方式。即吸气时,横膈膜上升,腹部往内收。呼气时横隔膜下降,腹部从后向前鼓起。养生太极拳先有意动,意动身随,随拳势的升降开合、蓄发收放而呼吸,形体动作之合而后天之气的吸,则内气升,形体动作之开而后天之气之呼,则内气降。通过这种逆腹式呼吸使内气升降开合,达到练气运气目的。养生太极拳每一式都配合呼吸,阴吸阳呼,一纳一吐,练拳有一定造诣的人,一吸气就会感觉身体内部有气血向命门穴流动,一呼气内气则流向四肢。

    学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初学时为了防止憋气,不要着意追求呼吸与动作的协调和强行深呼吸,学练时注意用意指挥动作。应只求动作和缓,姿势准确,不要有丝毫的拙力,始能全身放松,气血畅通。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呼吸本能也会与动作协调。    
    (2)拳势动作的阴阳交替、虚实交换、升降开合应符合开呼合吸的要求。所以练拳者不但要明白所练拳式的每一动的外形动作和用意,而且要知道其升降开合,蓄发收放的归属(开呼合吸,蓄吸发呼),动作虚实变换-转接时开始呼,动作做到阴极阳生的下一个转接处,呼气尽。开始时可先用一些开合分明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断体验、校正。直到呼吸顺时,内气升降感觉明显后,再配整套拳来练。并依靠动作的开合虚实逐渐提高呼吸的强度和深度,在呼气时动作能沉着,吸气时动作轻灵。这也达到了太极拳的轻灵沉着的要求。

    (3)按照养生太极拳的进阶次第练。先练随息放松,再练随息动作。练到呼吸、放松、动作能一意统驭,则呼吸与动作协调一致了。再练下去,练到不必注意呼吸,能意动身随,身动息随,这就达到心息相随。继续炼到一定功夫就能气息相随,内气方能周流全身。

(五)正确熟练的外形动作才能提高内气运行。
     内气与外形动作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外形动作可以导致内气运行,内气又能催动外形活动。虚无子老师说:“练拳养气即意气运动和形体动作也。分说为二,实是一本.”又说:“......内蕴的意气和外部的神气这种动荡状态,像泵一样能推动内气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些语录都说明了外形动作与内气之间的关系。
    养生太极拳通过一段时间(各人的时间不同)的锻炼体内会产生一种物质叫“内气”,它可以随着意念而调动,由内而外,由下而上;一动全身由根节到稍节,由稍节到根节,节节贯串而动。练到一定阶第,即会念头一生,内气既生,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滔滔不绝。
    学练养生太极拳在初级阶段是由外形运动来引动内气,内气的产生、潜转与运行的因素之一即由正确形体动作的引导,根据意到、气到、劲自到这一原理,太极拳内气初期运行是在大脑皮层统摄诸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下,随着呼吸的鼓荡和形体缓慢的运行而运行。所以初学养生太极拳从开始就必须要遵循养生太极拳对各部位的要求,外形动作要正确讲规矩。在学练中不断体悟,校正外形动作,逐步达到外形动作正确熟练,纯熟之后就会由外引内产生内气周流。经过不断修炼从最初的腹部充实到气遍全身。如果我们在学练过程中某一动作不够协调,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运行。有人练拳多年没有得气感觉,或得气不明显,时有时无,练一趟拳,全身不得温暖,手掌不得红润,健身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形体动作不合理,不是憋气就是四肢起僵劲。在行拳时,神要领,肩要沉,速度要慢而均匀,思想要集中,否则气感即行消失。因此我们应重视外形动作的锻炼,注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使意念、动作、呼吸三者密切配合。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学练养生太极拳要在“正”字上下功夫。
     所谓“正”,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套路、姿势练正确,这是起码的要求。二是身法要“正”,这点尤其重要。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松肩坠肘,尾闾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领都直接关系到身法的正确性。养生太极拳对身法特别讲究,对手、眼、身、步都有具体要求,要手臂灵活,眼睛顾盼有神,身法轻灵,动作正确,步法扎实。在此基础上,经过熟练套路、去僵求柔的过程,达到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从而把功夫练上身。对初学者来说,“正”是最关键的。没有了“正”,就会有较多的肌肉组织参与到维持自身身体平衡中去,所以就不可能“松”;没有“松”,就不能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没有了“正”,就无法“通(即气血畅通)”,就不可能使人体所产生的气势达于圆满。要“正”,最关键的是躯干部位。养生太极拳对躯干部分的要求是: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腰要松沉竖直。我们所说的“腰要竖直”,是指尾骨竖直,使腰更好地起到“轴”的作用,并能通过塌腰达到上下相随。这样,在头正的情况下,头顶百会穴和档中会阴穴构成的连线始终垂直于地面。这就达到了直腰的目的。我们无妨先按下面的方法去感觉一下:无极式站立,在身正腰直的前提下,由上到下逐节放松,将重心落于两脚构成的稳定面内,细长、均匀地呼吸。很快你就会有神舒、体泰的感觉。这时缓缓地转动身体,去仔细感觉腰轴的存在。 以上所谈的 “正”,其目的都是为了“通”,即气血通畅。以逐渐达到气势圆满,气血通畅是养生太极拳健身养气、增加内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