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太极内功的修练及其方法 --王培昌 (2011-04-02 18:16:48)
标签: 转载 分类: 太极拳经
原文地址:太极内功的修练及其方法 --王培昌作者:王培昌
太极内功的修练及其方法 --太极基本功之一
王培昌
(此文发表于2002年6月哈尔滨都市资讯报)
凡是太极拳爱好者均知道,太极拳是我国著名的内家拳术。是内外兼修、身心并练的拳种。对内家拳而言,应以练意、练气为主。正如拳论所云:“意气君来骨肉臣”。但如今大多数练习者,在练拳前做准备动作时,大多压压腿,弯弯腰,活动四肢。很少有人站站桩,练练气,做一些呼吸运动让自己身心静下来,使身心放松,气息平和,丢掉杂念,进入拳境,一心一意地练拳。
王宗岳先生的《太极拳论》一开头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那就是说,练太极拳之前应练练无极桩功。动为太极,静为无极。太极应从无极开始,练太极一辈子不练无极功,一辈子得不到内气,更出不来内劲,更谈不到内功。古人云:“拳无功,一场空。”
古人练拳,先从无极开始,学练太极桩功,一个桩功,一个桩功练下去,一般花费一年半载,等腿上有了功夫,气能松沉下去,有了一定基础再学练太极拳架。当然,这样练习需花费好多时间,而且练起来比较苦。这种方法的练习不一定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是相当宝贵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不能把古时候的练功方法套用到现代社会,练功的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简、快、好、省的原则。本人根据古人常练的桩功,组合成一套动静相兼的功法称为太极六部功法和太极内功功法,献给大家。供太极拳爱好者再练拳之前作舒筋拔骨,调和气息,使练功者很快进入到练拳的意境中去。
现将功法的名称及练习方法介绍如下:
(一)功法名称:
1、三线放松功
2、太极升降功
3、太极浑元功
4、下肢导引功
5、左右琵琶功
6、收势还原功
(以上简称太极六部功法)
7、捧气灌顶式
8、前起侧捧气式
9、侧起前捧气式
10、侧前起捧气式
11、回气式
12、三心并站桩式
13、俯身拱腰式
14、四气归一式
15、收势还原式
(二)、功法的具体练习方法:
第一功法:三线放松功
面向南,自然站立,两脚一肩宽,脚尖向正前方,两臂下垂于体两侧,膝部微曲,下盘稳固。沉肩坠肘,上身端正,顶劲虚灵,松腰含胸,安静平和,气沉丹田。
所谓三线:人自然站立时,上体的肩井穴与脚下的涌泉穴相对而立;头顶百会穴与下部的会阴穴相对呈一线。这样,从右边的肩井穴至涌泉穴为第一条线;第二条线是头顶百会穴至下部的会阴穴,俗语也称中线。第三条线是左边的上体的肩井穴至左脚下的涌泉穴。在做此功法时,先从右边的第一线做起,依次而做直至第三线为止。默默想放松,一直从肩井穴松到涌泉穴,后再做百会穴到会阴穴,再做从左肩井穴松到涌泉穴。三条线完全松开后,再想象全身放松。方法是从头顶部一直放松到脚底心,头脑里想象在洗淋浴似的。想象水从头顶上方一直慢慢地流到脚底心一直到地心处,反复数次,直至感觉到全身放松为止。
从祖国医学上讲,人休息了一宿,清晨起来,身上带有一股浊气。所以在练功前,应该把这股浊气从顶心开始一直降到脚下,然后排出体外。此功法练得好,自己会感觉身体放松下来,浊气排出体外。
目的:能使人入静,体松。去浊气。丢杂念,使人进入到练功境界。
第二功法:太极升降功
预备式同上式。面向南,自然站立,两脚一肩宽。意念放在下垂于体两侧的两臂的手背,两手一肩宽,慢慢地向上升起,抬至肩平,然后意念放到胯上,胯慢慢下落,两手收在胸前随胯而下,至胯平。这样,反复地做升、降运动。手臂的升降起落要有水涨船高,水落船降的感觉。呼吸与动作要紧密配合,意念要放在动作上,不要放在呼吸上,要用导引来带动吐纳。意念在先,领着动作走。
目的:是把大自然的新鲜之气吸入体内,使人体充分吸氧,使人神清气畅。
第三功法:太极浑元功
太极浑元桩也称太极抱球桩。基本操作:
按上式两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延45度,然后以脚掌为轴,脚跟向外开45度使两脚平行,两脚下蹲,两手在胸前相合,向上捧起,呈抱球状。松腰、圆裆、屈膝、开胯。意守下丹田。
目的:此功法,是把吸入宇宙之气,存入丹田,起培元固本的作用。养浩然之气,培养棚劲之灵气,可行虚实之变换。
第四功法:下肢导引功
接上式,把两脚收回原处,自然站立,回到第一功法的自然状态,两手捧气向神阙穴贯气,两手轻轻沿带脉向两侧按摩至背后命门穴,中指点按命门穴,然后两手沿着腿部膀胱经慢慢而下行至脚面,人体随着两手下行而慢慢下蹲,再从脚心吸入地心至阴气;两手沿着脚部内侧三阴经慢慢起身把地气引入下丹田。后静养数分钟。
目的:培元补土,滋养元气,医治腿疾。
第五功法:左右琵琶功
此功法即太极拳中的手挥琵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