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杨式太极拳内功理法(二)(2)

杨式太极拳内功理法(二)(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03 21:52 编辑: 网络 查看:

身如钟的喻义在练拳中期体现得尤为真切。在这一阶段,一举手、一投足,周身上下恰似寺院中悬吊的大钟,浑厚、沉稳而又浑然一体。至行拳后期,随着功夫境界的不断提高,周身的虚实渐趋空灵,此时行功的意境恰似庙宇内殿檐下悬挂的风铃那样轻巧伶俐、动荡随风。风铃的外部与钟相仿,只是体积要小许多,风铃内下盘悬垂一多棱形的锤,风吹锤摇碰撞铃壁发出声响。

 

盘拳时意想身体如同一口大钟,则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部,钟顶以下五分之四处为腰部,钟口为胯部

 

身内即是钟内,躯干不能任意扭斜摇晃。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在中心垂直线的下端,钟锤可在钟口内向前、后、左、右直摆或弧形旋摆。初学时,钟锤只能在两大腿间直摆,待运用熟练后才能提至胯圈,功夫达到更高层次时,钟锤能上提至胸口处,还能在胸、胯之间任意地提落和旋转。由钟锤的摆动而催发出的内劲具有一往无前的威力且不囿于身形的局限。

 

以钟喻人,钟身即是人的外形;

 

(此段引自“

若以古钟比喻人体,钟口即是三道气圈中之胯气圈,钟蒂为肩气圈,中间为腰气圈。把古钟的垂直线均分成四段,即形成五个点

(一)顶点:位于人的咽喉,乃点穴之门,故又称为绝命点。因它不易动转,是权衡身体变动的准星。

(二)上死点:因受顶点的牵连而活动范围很小,此处受力后不易化解,故称死点。

(三)灵活点:相当于人的心口处,是人身旋转最灵活、最难控制的一处。揉手时要由此点探出反应再击死点。

(四)下死点:受钟锤垂坠的影响而活动范围不大,内劲向此点击发易于奏效。

(五)下垂点:位于垂直线最下端,是钟锤所在处。此点在人的两胯之中,它一动便影响全身,所以通常把它作为稳固下盘之用。

 

第九节 身中垂直线与二四点

 

身中垂直线

 

 

 

身中垂直线是衡量与实现

 

 

平送腰胯、变换步伐都依靠这条垂直意识线,它上端位于颈项,下端直垂两足之间。身中垂直线在养生方面则能起到预防老年人的腰弯背驼、调治胸背不适等作用。

 

 

第二和第四点是身中垂直线的着落处。当身中垂直线由第二点经过第三点到达第四点时,两腿自然而然地形成虚步

 

运用身中垂直线在第二至第四点之间运行时,由于运行路线短,不但弓虚步的变换能够迅速、灵活,还能顺遂地实现“平送腰胯尾闾垂”的行拳要领。

假若成弓步时身中垂直线落在第一点上,必然使前腿的膝盖超过脚尖,导致身形过度前倾而使前腿负荷沉重

 

成虚步时,若身中垂直线落在第五点上,必然使体重坐实在后腿与后足跟上,从而导致后腿负荷沉重而紧张僵滞、变换不灵

 

两足间着意点

 

引自“杨健侯太极拳专有名词释义”

二点

 

三点是进退转换的过渡点,无论弓步转换为虚步或虚步转换为弓步,都要经过两足中央的三点处。当立身中正时,身中垂直线要落在三点正中的边缘上,否则会转换不灵活。

 

四点

 

在盘拳时,运用第二、第四点不等于步子小,只会使下盘有活泼轻灵、毫不吃力的感受;相反,若身中垂直线落在第一、第五点上,并不意味着步子放大,只能做成下盘僵滞、运转不灵;导致变换过程无谓地延长,不能做到步随身换。

 

总的来说,步法的进退转换如能依靠身中垂直线的移动来完成,两腿就没有荷重感。如在做弓步时,意念落于第二点处,便可使前腿不僵;在做虚步时,意念落于第四点处,就能使后腿不滞。立身中正时,意念落于第三点处时,周身内外便会不偏不倚、松静自然。

 

第十节 身中垂直线与钟锤

 

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虽然在身内所处的位置相同,但所起的作用并不一致。身中垂直线与二四点相配合而使两腿有虚实之分。身中垂直线不能上提下落,只能向前后、左右直摆。当人体直立时,通过身中垂直线的运用,身形可以达到“上下一条线”的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行拳运功时则能做到“平送腰胯、手脚齐进”。待功深时,身中垂直线会膨胀粗大成浩然正气,摆动更趋灵活。

 

而钟锤既可以向前后左右悠荡,又能旋摆,还可以在胸胯之间上提下落。盘拳时,身体短速、灵动的旋摆,悠荡动作都赖于钟锤从中主导。

 

身中垂直线与钟锤不会同时出现、同时应用。所谓一心不可以二用。当运用身中垂直线时,身中垂直线即出现,用过即消失。钟锤亦是如此。 

 

第十一节 胸前十字

 

习太极拳有“手不离口”之说。此处之口并非嘴,而是胸口的意思。若不明此义就会忽略行拳要领中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