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转载】怎样修炼太极拳有效

【转载】怎样修炼太极拳有效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13 22:08 编辑: 网络 查看:

目前,太极拳有着由普及向精深发展的趋势,本文诣在阐述太极拳由浅人深的三步练法,以及太极推手的各种劲路分析。

学会一趟太极拳架,练熟之后,还得学习有关太极拳理论,特别是王宗岳先生的拳经,可谓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太极拳著作,是公认的太极拳实践的准绳。

太极拳是内功拳,是气功的行功,运动中要求松、静、慢、切、恒。如果在运行中大动、多动、妄动,就必然失去了松、静、慢、切、恒的基本要求,所以切不可画蛇添足,增添许多花样,因此,一切违反太极拳理论的增舍尝试,都是不可取的,不仅误人,而且谬之远矣!       太极拳属内家拳,其与外家拳的区别在于主柔,柔寓于内;外家拳主刚,劲显于外,内家拳先练精、气、神,外家拳先练筋、骨、皮。

太极拳源于道家,是气功之一枝。气功分为三个阶段,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因为太极拳属气功中的行功,所以它的练功过程大致上也分成三个阶段,即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的初、中、高三个阶段。

练太极拳的第一层功夫,是炼精化气阶段,此阶段在气路上要练通任脉,从太极拳的体用观点上看,初级功夫就是要练好“以身变手”的功夫,这个阶段要求身体各个部位的劲源,都要能反应到手上来,欲达到此目的,关键在于腰,腰的重要性,在许多拳论上都有论述,太极拳论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前进后退,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可以看出腰的重要性,所以,习练太极拳者,学会一趟拳架后,必须由着熟而研究每动的开始,要松腰腹接两头。每动完了时,也要松腰腹接两头。两头上边指的是手,下边指的是脚,每动都应该与腰合上,每动都应做到由脚而腿而腰达于手指的完整一气。否则,架子练得再低,脚踢得再高,不符合拳经的要求,也只能是表演舞蹈动作。

有的人练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拳打的很好看,但根据内家拳标准要求,还算表演架子。每动都要与腰相合,这是拳的基本要求,太极拳尤以其为要。过去农村有独轮车,会推车的人,车上装载着物品,有时还乘坐着人,推起来稳稳当当,前进后退,左转右拐得心应手。如果观其两手扶在两车把上,完全是用腰来主宰车子的平衡。不会推车子的人,尽管臂力很大,推起车子稍一倾斜,腰劲合不上,车子会立即翻倒。又如木匠推刨子,有经验的,从木材的一端,一下直推到木材的另一端,很快把木材刨得平整光滑,其动作轻松自如,主要因素是合上了腰,这也可以说是腰上手了。然而不会合腰的人,尽管他用尽了力,也很难把木材刨得平滑。

太极拳不是体操,它的初步功夫很重要,这就像盖楼房,基础打扎实了,中、高层功夫也就容易上了,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虽然练拳甚久,每逢盘拳,仍显力气,究其原因就是在行功中自认为练的是太极拳,实际上他们并不相信柔能克刚。拳论上说:“一举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如每凡行功总是带着力量在练,必然阳刚过盛,孤阴难长了,这也与太极拳背道而驰矣! "

拳经云:“何谓太极,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笔者认为,练太极拳要遵循阴阳哲理,在行功姿势上,要顺乎自然,其要点:

一、全不用力,即不用拙力。不论练拳或推手,单腿独立或蹬脚,都戒用力。有力属纯刚,则离开了内家拳的要求。练拳要绵绵不断,否则瞬息之停滞,即落旁门,成为败手。太极拳论中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云:“运劲如抽丝,何惧力大似牛;待人如漩涡,不怕手脚如风”。凡此论述,皆理为之一贯。

二、意志专一,精神集中。练拳时每一动作都要心意专注。手脚所至,心意亦至,所谓不用力,而用意。因为有丝毫拙力,都将滞于筋肉血脉之间,有滞则不能圆活灵通,意志也就难以专注,如周身无滞,心意所至,必使气血贯注于全身,久久练习,虽不用力,却能滋生出真正的太极内劲。

练太极拳能把以身变手的初级功夫练好了,即可达到登堂人室的层次。第一阶段的功夫属基础功夫,这是最难坚持的功夫,首先要相信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理论。

第二层中级功夫是炼气化神阶段,从气路上要求要打通任督脉,这一阶段是练以气变手功夫。因为气比肢体运动惰性小,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首先要把丹田气练足。丹田练好,神气充足,就能够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时肢体转动就会更为灵活,气足后可通督脉,进而延尾间、夹脊、玉枕、玄关而上,下任脉后,而使气遍周身,此时所有关节皆冲以气层介质,进而即可产生自然的松棚劲。棚劲生,其它诸劲必有派生之基础。

第三层高级功是炼神还虚阶段,从气路上讲,这个阶段要求打通全身经络,即大周天循环运转。在这一阶段中练的是以意变手功夫,因为意比气的惰性更小,所以练好这层功夫后,就可以做到意在哪里,气就在哪里,劲也在哪里,这层功夫必须有明师指点。

拳经云:“进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笔者所指明师,是指明白太极之理的老师。

太极推手

练拳是知己之功,推手是知彼之功。

盘拳和推手是太极拳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盘拳是推手的基础,推手则可以检验练太极拳的方法、劲力和姿势是否正确,从而可以改正不良之病和确立新的体会,推手对帮助练拳时进一步松、柔、沉、稳,培养内劲。对训练自身的灵敏、机巧都有很好的作用,练拳和推手二者不可偏废。但是,首先要练好太极拳,只有加强对太极拳的锻炼和研究,才是提高太极推手技术水平的前提,此点决不可忽略。

有些人对推手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推手是末技,只有练拳才是正道。

另外也有些人,认为推手是争强好胜。因而在推手练习时,拳友之间往往产生误会和摩擦,甚至伤害身体。这种偏差主要是没认真学习太极拳理论,研究阴阳哲理。也有少数人由于缺乏教养或违反武德,而在推手中掺杂了非太极拳的拆式、拆手、散手以及反关节擒拿法等招术,使一些初习推手,对沾、连、粘、随不太熟练的人受到伤害,使推手形成了较力。        有人说,练拳和推手就是讲力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现在流行的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等,虽然各门派较多,但其传承都是一样的。远在我国南北朝时,就有了太极拳,传到了明朝道士张三丰发展了太极功,所传十三势,后人奉为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在湖北武当山修炼,几经传播至陕西王宗岳,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发传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河北杨露禅,由杨氏父子传入北京,太极拳方广为流传至今。

大极拳的理论,可以说王宗岳的著作最具权威性,流传最早、最广,练太极拳者都把它奉为拳经。拳经日:“斯技旁门甚多,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毫重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由上述拳经可见,违反了拳经理论,都是不正确的。

太极推手的内容包括单推手、定步双推手、活步推手、大撅等形式,使用的方法为十三势。十三势其实是十三种方法,不是十三个姿势。这十三种方法是:“棚撅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前八个字是八种手法,后五个字是五种步法。这十三种手法、步法贯穿在全部太极拳的姿势动作之中。

太极推手,手法要按上述八种手法要求。要体现沾、连、粘、随动作特点,以静制动,屈己从人,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绝对不许有抓、握、撕掠、箍、抱、拿反关节,腿底下使绊动作。

练习推手时应注意:

一、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功夫是由积累而成的,多练基本功,推手歌云:“棚振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初学推手要多“打轮”,即推四正手,“棚振挤按”,轮要打得够度,而且要“打圆”,即不凸凹、断续、缺陷。

二、不要过早问劲。因为熟能生巧,推手更是如此,要全身放松,松,不是疲塌,不是弱。对肌肉和神经来说,要求保持松的状态。骨骼要松开,即对拉拔长,各关节松开后,通过炼气,以气为介质,自然就能形成如同球样的六面松棚劲。

三、忌犯“双重”之病,如遇对方用力推来,立即还手抵抗,那就违反了太极推手中最忌犯的“双重”之病,见招打招,见势打势的攻防手法是属于先天自然之能,太极推手不要采取这种手法。拳谱中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无论对方发出的力大力小,都要把它看作“刚”,不要对抗,以柔化沾连为主。

太极推手主张“以静制动” , “四两拨千斤”,是有它独到特点的,因为盘拳或推手中,始终贯穿阴阳哲理,而任何法则也不会离开阴阳。例如,在盘拳中的前进后退是阴阳,重心转移时虚实变化也是阴阳,往复折叠的法则是阴阳,推手中人刚我柔,吾顺人背也是阴阳。太极拳及推手,由体到形,由表及里,无一违背阴阳哲理,它除符合阴阳哲理外,也有它巧妙的特点,凡是对抗所用的劲力,都应符合物理的力学原理,否则不会收到预期效果。

太极推手的劲力源于腰,即“以腰变手”。因为由腰部发力,符合物理的杠杆力学原理,杠杆力学的公式:重量 x 力臂。例如,甲和乙推手,两个人体重都是 60 公斤,甲由臂上发力,力臂长 30cm ,乙由腰上发力,力臂长 90cm ,甲二 60 x 30 ,乙= 60 x 90 ,由此可见乙用二分之一的力,即可将甲击退,此即为腰变手。腰变手的训练,主要在盘拳,盘拳时每动都要与腰相合,左手动,由左侧腰领动;右手动,由右侧腰领动。推手的口诀是:进手先进腰,退手也先退腰,即腰为先导。

太极拳与推手,练到第二层功夫时,经过初步功夫对腰的加强训练,肾气已壮,丹田内气足,即该练“以气变手”,此时应手到气到。推手时与对方一接触,内气即渗人对方体内,此时进攻或引之落空,皆可随心应手。但此阶段应把腰松开,要求做到连而不接,对方进攻时,其劲力被我之内气在腕、肘、肩、诸关节处阻断,不能直接攻击重心。当攻击对方时,再合上腰,一触即发。

当练到第三层高级有功夫,“以意变手”时,此时完全以神经和意念为主导,手更应轻灵,和对方一接手,意念即可渗人对方重心,歌诀云:“练好意变手,沾、化、截、发随意走。”又日:“发劲意何解,有如敬宾朋,用手轻相扶,所指决无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