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太极拳的内劲是传递性的力吗?(2)

太极拳的内劲是传递性的力吗?(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14 08:33 编辑: 网络 查看:

由这些穴位的介绍可见:陈鑫先生所说的内劲在肢体传递无论往上还是往下都是经过了不同经脉的穴位。沿经脉流动当然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而且由于每个穴位仅仅几毫米的直径,如果内劲沿经脉流动,这内劲就成为毛线那样的细流了,这当然是不符合人体对于肌力的感觉特点的。所以陈鑫先生仅仅是将这些穴位作为人体部位的标记而已,与经脉是没有丝毫关系的。

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对于“劲”也就是“气”的论述可以归纳为这么四点:①劲是一种传递性的人体力量;②劲由心脏发生往人体的四肢传递;③劲的传递是单向的,手指尖与脚趾尖都是劲的止点。④传递至上肢的劲是由心脏发出经过肩内侧、手臂内后侧、手腕桡侧,最后同时到各手指为止;传递至下肢的劲是由心脏发出往下经过脚跟后外侧、脚底,最后同时到各脚趾为止。陈鑫先生将“气”明白地说明就是“劲”这是十分正确的;他所认为的“劲”是传递性之力也是符合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的;他认为劲的传递是有去无回的,这也是唯物与正确的。但是陈鑫先生这种劲由心脏发生分上下往人体四肢传递的说法,无论在医学上还是力学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有这种体验的。可能陈鑫先生是受到了太极拳古拳谱里的“以心行气”、“心为令”等词语的启发。但是,太极拳古拳谱里的这些“心”指的都是精神之心,在现代医学里是属于脑中枢神经,并不是心脏。所以这种劲由心脏发生往人体四肢传递是一种没有任何根据的、脱离实际的、纯属臆想理论的错误说法,也是不符合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的。

顾留馨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全国太极拳活动有举足轻重影响的著名人物,他的太极拳著作有关“劲”的论述对于现代太极拳界对“劲”的认识是有着十分广泛与重大影响的。顾留馨先生在……体内和手臂有一股浑厚沉重的力量,变换极为迅速、灵活,可以随意转换和集中到某一点。就是说:人体内能量的流动能听从意识的指挥。这种力量的特点是:柔中寓刚、刚中有柔、似柔非柔、似刚非刚,它象水银那样沉甸甸的,但流动如行云又极为快速。太极拳爱好者把它称作‘内劲’。

顾留馨先生对于“劲”的论述可以归纳为这么五点:①内劲是一种传递性之力或者是能量流,②内劲是

(三)古近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与太极拳家对于太极拳之“劲”的说法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里对于“劲”这一太极拳重大力学问题有两条著名的论述。一条是这么说的:“完整一气,总须主宰于腰,发于腿,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意思为:连贯一体抽丝那样的劲力,总是必须控制于腰,发生于腿的往下沉蹬,以脚为根底,由脚而腿而腰地传递,最远可以作用到手指。这两条都反映了太极拳先人认为太极拳所使用的力是传递性的。而“发劲如弓发矢”是指太极拳这种传递性的劲是转瞬即逝没有持续性的。《杨氏老谱》对于“劲”的没有持续性也有论述“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于硬力者”。意思为:有力能够持续提拿数百斤的东西,这是由于骨头关节皮毛外形的作用,故而有硬绷绷的力;如以全身上下反应所引起的有劲,似乎不能持续提拿几斤东西……虽然是这样,劲的功夫练成后,却有威力与奇妙超过硬力的作用。这种说法与古代经典拳谱关于“劲”的论述是具有补充性吻合的。因为一般人手臂用“力”这种力量作用于目标就像是木架子,可以持续承担数百斤的东西,之所以能够如此是由于手臂肌肉持续收缩,手臂骨骼关节形成骨杠杆所引起的。而劲这种力量既然是波动传递性的,作用于目标就像是鞭子稍击打,力量是从鞭把经过软体的鞭身传递过去的,不需要手臂肌肉持续收缩,不需要骨骼关节形成骨杠杆。然而鞭子稍是连几斤的东西也是不能横向持续承担的,但鞭子的使用有很多木架子没有的作用与威力。杨澄甫先生与他的弟子们对于“劲”的传递性虽然没有明白说明,但很多阐述都包含了这种意思,尤其是李雅轩先生就明确指出要让脚下的力传送上来引起手臂的动作。

(四)我对劲的实际体会

太极拳古代与近代经典经典拳谱与近代太极拳家的拳论里关于“劲”的说法是真的呢还是属于故弄玄虚糊弄人呢?我真切地、不断地在实践中体会到太极拳经典拳谱里的这些话除了表述的词语与方法与现代不同,任何一句话都是由实践而来的,是朴素、正确与科学的。就我自己的感受与实际效果通俗地说,太极拳所谓的劲确实如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所言是一种如同绸练在人体波形传递的力。我练拳最先真切体会到波形劲力传递的拳式是杨式太极拳套路的弯弓射虎。有一次放松地练到这一拳术将结束时,往前打的左拳居然骤然腕关节作响地发生了如同要往前飞射的颤抖震动,其实此时我整条左手臂根本没有用力,但此瞬间我也确实是存在用力部位的,那就是整个身躯由于放松的往下压沉与腰骶的后撑。这种现象使得我感觉到我腰腿往下往后沉撑的用力以绸练波动的形式传递到了左拳。我想不出还有其它科学的解释。这种劲力强烈的传递显然就是太极拳古代拳谱所谓的“发劲”。对于比较强烈的发劲,我首先体会于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掩手肱捶,尤其深刻的经验是确确实实如李雅轩先生所说发劲必须两臂要放松得如同要掉下去那样软绵绵的。我确确实实地体会到肩臂与躯干越是放松不用力,腰腿越是往下往后沉撑,会使得拳的冲击力越大,大到肩、肘、腕关节要撕裂开往前飞脱那样。这种力有多大呢?2002年我区武术协会安排我去参加台州黄岩举办的省老年武术大会,原来决定必须要有功夫扇参赛。于是临时抱佛脚赶快学习功夫扇,有次锻炼回家路过北安公园,遇到区武协秘书长带了一班妇女,她想看看我功夫扇怎么样了,不想我练到推扇这一式,右手居然将新买来的塑料扇柄在齐虎口处推成了两截。其实将扇柄推断的瞬间我整条右肩臂是十分松弛没有用力的。而当我又买了一把新的功夫扇,以肩臂局部猛烈用力去推,想试验是不是也能够推断,结果虽然竭尽了吃奶的用力,不仅毫无作用,还感到手臂的力远没有手臂放松那样大。由此我体会到这种传递性的用力既耗费体力小发出的劲比肩臂局部用了很大体力发出的劲还要大。之后,我能够肩臂局部不用力地发劲的拳式就越来越多了。以较小的体力发出较大传递性力量的体验也是百试不爽的,练剑尤其能够体会到这种感觉。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们练剑要追求能够肩臂局部十分放松不用力地使得腰腿的力透达剑稍。比如,任何一个往前平刺,右肩臂越是放松不用力,胯腿一沉,整条剑身越是会剧烈颤抖;42式太极剑的提膝点剑,右肩臂越是放松不用力,右胯腿一沉,剑尖就会剧烈抖动。这种人体往地面作用而发生的由脚以波的形式传递到手的力,初学时可以明显体会到在腰腿沉撑的作用下,躯干发生由下而上波形的后撑,到了熟练后虽然外形可以达到几乎观察不到有波形,但感觉仍然是有的。我还体会到这种人体往地面作用发生的力由脚传递到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脉动式的,可以延时的,强度十分小,使得自己的手臂对于别人而言是不用力的、没有主动的、被动的,因此这种传递性的力虽然是脉动的,却可以表现为持续,这种传递性的力显然就是太极拳古代拳谱所说的“气”,太极拳所谓“不用力”的奥秘正在于此;另一种是脉冲式的、既可以稍微延时也可以没有时间差的,强度是明显甚至强烈的,使得自己的手臂对于别人而言是有力的、主动的,但这种传递性的力量是传递到了手臂是不能持续的。这种传递性的力显然就是太极拳古代拳谱所说的“劲”,所谓“大松大软”能够发劲的奥秘正在于此。比如太极拳套路练习除了发劲引起手足动作的力就是“气”,而弯弓射虎左拳的弹射就是劲。弯弓射虎的左拳发生弹射与脚沉蹬、腰骶后撑等就既可以是完全同时的也可以是不同时而稍微有点迟后发生的。所以“劲”这种传递性力的发生与传递虽然与地面的反作用力有关,但不是蹦床那样的反作用力,而是人体自身的力。通过这些经验,我形成了坚信不疑的六个概念:①劲确实如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所说是可以传递的。②劲确实如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所说是没有持续性的。③劲确实如李雅轩先生所言,是全身越放松就有可能越能够大。④发劲时间越短,发劲时手移动的距离越短,“支撑八面”越剧烈,劲力就越大。⑤同样的腰腿用力,劲力远比肩臂局部肌肉收缩引起骨杠杆变化使得肩臂发生的力要大得多。⑥对外同样的作用力,用劲所消耗的体力要比用力所消耗的体力小得多。

(五)求证理论根据于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