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太极拳的内劲是传递性的力吗?(3)

太极拳的内劲是传递性的力吗?(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14 08:33 编辑: 网络 查看:

m和速度ν的乘积mν叫做动量。而力F和力的作用时间t的乘积Ft叫做该力的冲量。冲量与动量的关系是Ft = mν。也就是说:力F =

对于人体传递力,物理学有什么既有定理呢?《运动解剖学》指出:“一般把整个人体作为一个力学系统,体内的肌肉力量、骨、软骨、关节、韧带、肌腱及筋膜等组织力是人体的内力”,“如果肌拉力使身体的一部分发生运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身体另一部分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这两部分身体环节将作‘相向运动’:一个环节向下必然引起另一环节向上,一个环节向左必然引起另一环节向右,等等。……例如,跳远落地时为了使两脚落地点稍远点,便利用相向运动,使上体下压,两腿上举。……在体育工作中,还经常运用‘动量传递’的原理来形成动作技术。例如,做双杠前摆上……两腿减少的动量就传递到上臂……体操中把这类动作技术归纳为‘鞭打’技术,被广泛应用。”当然,实际的体会,太极拳由脚往上传递力量,不是简单“相向运动”的“鞭打”技术,而是多环节“相向运动”的“鞭打”技术,是“波动”技术。太极拳锻炼一个举足轻重的内容就是学习与不断提高、掌握将发生于脚的力量往上传递。

(六)认识太极拳以波的形式传递力的特点对于太极拳锻炼的重要

认识到了太极拳是以波的形式传递力,对于太极拳的所谓“不用力”就能够豁然明白了,对于杨澄甫先生为什么既说“不用力”、“ 用劲不对”,又说“长力”、“不用力不对”、要“得真正内劲”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因为这“不用力”、“ 用劲不对”所谓的“劲”与“力”都是指手臂局部以骨杠杆形式发生的、没有发生多环节传递的作用于内外的力,而所谓的“长力”、“不用力不对”、要“得真正内劲”的“力”与“内劲”都是指由脚开始以波的形式发生多环节传递作用于内外的力。由此也可见,有的人一味绝对地说练太极拳要不用任何的力与劲,例如祝大彤先生,这是十分错误的。这样的人是将局部用很小的力当作了“不用力”,其实是杨澄甫先生所批评的“为双浮误矣”,并不是太极拳所谓的“不用力”。因为太极拳的手臂能够“不用力”的活动是必须以身体其它部位的用力来维持的。所以,凡是说太极拳不用任何劲与力的人从根本上说并没有真正懂得太极拳,从这样人的推手视频中也可以知道这样的推手根本没有《打手歌》所反映的太极拳的特点与效果。虽然使用传递性的力量不是太极拳独具的特点与根本,非太极拳武术也有使用传递性力量的,因此,能够使用传递性力量的武术不一定就是太极拳,但太极拳的使用传递性力量与任何其它武术的使用传递性力量也是有根本不同的,那就是太极拳强调全身尤其的放松。而且全身十分放松地使用传递性力量是太极拳沾粘连随这一根本能够存在的基础性因素。如果不懂得发生与使用传递性之力的“气”或者“劲”,那么,全身包括手臂是不可能既活动又不用力的。

认识到了太极拳是以波的形式传递力,还可以使人明白有的人所表演的太极拳功夫比如手臂不用力地抬起来能够将别人压着的手顶上去,还有比如闫芳大师让别人排着队与自己对顶比拼力气,这些表演无一例外都是在比“力”的大小,即使真的能够将别人顶翻,也是在比“拙力”、“僵劲”的大小,根本不是太极拳功夫,因为太极拳的“气”或者“劲”都是以波的形式往上传递的,虽然从腿脚发生至传递到手都可以有一定的延时,由于气没有对外的作用力而可以表现为持续,而劲是表现为对外的作用力,所以手对外的作用力是没有持续性的,凡是手臂对外持续性的力必然就是“拙力”、“僵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