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的源流及其发展 (2010-07-10 12:50:11)
标签: 漫谈 杂谈 分类: 生活
吴式太极拳的源流及其发展
作者:魏东振(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北京是吴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和重要传播地之一。
吴式太极拳和其他拳种一样,有自己的派系源流,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在各地民间有广泛的流传繁衍,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吴式太极拳可分为四个阶段,并有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第一阶段:发祥时期(1872年-1902年间)。 代表人物:满族人全佑,老姓吴福氏。清代咸丰年间,大约1840年后,杨露禅从河北永年来到北京,而后开始在皇宫内教拳。满族人全佑(1834-1902)在旗营当差,从师杨露禅学拳。后尊师命拜杨露禅之二儿子杨班候为师。杨露禅及其三子杨健候所传拳路为大架子,而杨班候所传拳路为小架子。全佑兼得杨氏父子两代之真传。他精心学练,吸收了大架小架之精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他的拳路为太极拳中架。这就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
1872年,杨露禅逝世。此后全佑在京教拳。得其真传者有其子爱绅(名鉴泉),弟子王茂斋(名有林),郭芬(名松亭)等人。
全佑是杨氏所传外姓弟子中武功最高者,以柔化功深著称。全佑于1902年逝世,被后人尊为吴式太极拳之始祖。
第二阶段:定型成长时期(1902年-1942年间)。 代表人物:吴鉴泉(全佑之子)、王茂斋(全佑大弟子)。
吴鉴泉,名爱绅(1870—1942)。民国后随民俗为吴姓。自幼承家学,以教拳为职业,系吴式太极拳定型人之一。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南方人士邀请王茂斋去南方传艺,王抛不下买卖,于是推荐师弟吴鉴泉南行。吴鉴泉携家眷及数名弟子南下,到上海、南京、长沙等地教拳。他第一个把太极拳带到大江以南,并传播至海外东南亚数国。吴鉴泉的传人有其子吴公仪、吴公藻、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以及弟子赵寿林、徐致一、吴桐等百余人。
王茂斋,名有林(1862-1940)。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在北京东城区东四北钱粮胡同开设店铺做建材生意。他是全佑先生的高徒,同为吴式太极拳定型人之一。王茂斋在北京广收门徒,并把太极拳推广到山东、黑龙江等地。从三十年代起他就是北方太极拳掌门人。他的弟子有彭仁轩、刘光斗、杨禹廷、修丕勋、曹幼甫等一百多人。
吴鉴泉与王茂斋,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在社会武术界造成极大影响,被武术界史称“南吴北王”。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四十年代初期。
第三阶段:继承完善时期(1942-1982年间)。 代表人物:徐致一(吴鉴泉弟子)、杨禹廷(王茂斋弟子)。
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正值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吴氏家族不能再成为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吴公仪早在三十年代就到香港、东南亚教拳。吴公藻、马岳梁等人,四十年代均在国民党政府要员中教拳。解放后,吴公藻涉嫌历史问题被关押,马岳梁受到政治冲击。那时候,社会以阶级斗争为纲,谁也不敢沾海外关系和历史反革命的边。在这种形式下,徐致一(1892-1968)先生站了出来,举起吴式太极拳的大旗,于1957年编著《吴式太极拳》(吴鉴泉式)一书。这本书确定了吴式太极拳的理论和地位。1958年出版后,至1964年曾五次印刷。六十年代,这本书被国家体委确定为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作。198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把陈、杨、吴、孙、武各式太极拳合编成《太极拳全书》重印出版。从徐致一先生在武术界的表现来看,他作为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则无可非议。早在1927年,他就出版了《太极拳浅说》,1933年又出版了《太极拳图解》等书。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时,他是武术竞赛委员会五名负责人之一。六十年代,担任过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在北京得其传者有白玉玺等人。
杨禹廷,名瑞霖(1886-1982),他作为吴式太极拳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武术界公认的。他是王茂斋宗师的高足,继承王老先师的衣钵,继续传承和发扬了吴式太极拳。他第一个把现代数学概念纳入太极拳,用八方线确定太极拳各式的方位,编出太极拳讲义。他七十年如一日,终生不二地在太极拳园地中耕耘、播撒吴式太极拳的种子,从学者数以万计。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已遍布国内外,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许多人成为当代名人、武术家。如:北京的王培生、李秉慈、翁福麟;北戴河的李经梧;河北的赵安详、冯世英;辽宁抚顺的赵任清;黑龙江的王辉璞等等。自五十年代起就任北京市武协副主席,直至1982年逝世,享年96岁,是太极拳界老拳师中长寿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