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拳锻炼初步如何“内之是求”(2)

太极拳锻炼初步如何“内之是求”(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20 14:40 编辑: 网络 查看:

对于“下”与“上”的动作而言,初学者也应该有先后之别,也就是说应该有时间差,要体验先下后上、由下而上这样过程的味道,做每一个动作就象是在平静的水面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欣赏这向四周扩散的波纹,或者是绞动另一头已经固定的毛巾的一头,体察这一圈一圈的卷曲由绞动的一头往另一头扩延,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达到“练太极拳者不动手”。比如完成搬拦捶的搬拳,动作必须先左脚,再左胯,由以左胯为轴向左转动带动身躯和右拳象绞动毛巾那样地翻转,如果这股绞动的力量没有由胯到达身躯,身躯就不要自动主动;如果这股力量没有由身躯到达右拳,这右拳也不要自动主动;身躯和右拳之动必须是由左胯转动发生的劲力传递所带动的有先后过程地完成,这样习练久了,就会渐渐感到这身躯和右拳其实都是既毫不用力的,然而又是十分有力的这样的味道。这样的练习,下动与上动虽然有明显时间差过程的上下不同步,但渐渐必然会达到下动与上动外形动态没有丝毫时间差和过程的上下同步,也就是达到左脚之动与右拳之搬是同步的、同时的、没有丝毫时间差的和没有过程的,然而在这倏忽间自己又清楚感觉到存在着过程。这样的外形动态没有丝毫时间差和过程的手到脚到才是属于太极拳合格的动作。这样的动作才是具有“下大于上”内涵的真正的太极拳的动作。今年十月底拜访由美返沪的李品银先生,他也数次强调练拳动作要有时间差和过程的意见,反映这种初练拳要有时间差和过程也是他“下大于上”中的一个内涵。

太极拳就力量的强度而言,所有动作也都是“下大于上”的。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气”或“内劲”都必须由于地面的反作用从而引起脚的劲力向上传递,但这“气”或“内劲”又不是地面的反作用力,而是人体上下“相向运动”发生的自身的劲力,现代运动力学称之为“动量传递”;这种情况就象是火箭的发射,火箭的发射和飞行靠的是其尾部向发射和飞行的反方向喷射的力量,这反方向喷射的力量是必然大于火箭的发射和飞行力量的;太极拳这“气”或“内劲”的传递也是如此,是必然“下大于上”的,或者说传递是有衰减的,当然,放松的功夫越差衰减也就越大,而放松功夫再好也是不可能达到百分之一百传递的,所以,太极拳引起动作的下“沉”之力必然是大于传递于手之力量也就是“气”或“内劲”的。这种情况之太极拳的发劲尤其明显,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多次所提到的杨澄甫先生的发劲,都有身子往下一坐的描述,有了真正的太极拳发劲这“一坐”的经验,就必然会体验到这“一坐”作用于地面的力量是大于其手臂发出之力量,也就是“下大于上”的。总而言之,“下大于上”包含着“下源上流”、“下先上后”、“下主上次”,这些内容根据阴阳学说也可以用“下实上虚”来概括。

(三)“后大于前”

“后大于前”主要是指太极拳移动的一个规律。物体的移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动力处于前方的牵动、拖动、带动,另一种是动力处于后方的推动。前一种如手拉车,车的向前移动是由于在车前方的人给车动力;后一种如手推车,车的向前移动是由于在车后方的人给车动力。这动力在后的推车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要以身体的重量和手臂的力量作用于车,另一种则主要是背如向后靠着厚重牢实的墙,脚反撑地面。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必须是这种背如向后靠着厚重牢实的墙,脚反撑地面的情况,就是说手臂向前移动的力量不是身体向前的力所催动引起的,而是身体向后与腰骶反向作用发生的反弹所引起的,这就象对着墙打乒乓球,乒乓球向自己方向飞来不是乒乓球自己的动力所作用的,而是乒乓球碰到了墙撞回来的,乒乓球向前撞到墙的力量越大,向后飞回来的力量才越大。这就是说太极拳古经典拳谱所谓的“力从脊发”不是说手臂向前是背脊向前催动的,而是背脊向后反向催动的。这是太极拳可靠地维持沉稳兼轻灵之沾粘连随与传递性力量使用的必需。所以,就身躯移动的“后大于前”而言,身躯向前移动,这身后就是“后”;而身躯向后移动,这身前就是“后”;身躯向左移动,这身右就是“后”;而身躯向右移动,这身左就是“后”。举例如①揽雀尾按的身躯向前移动,其动力是在后腿,身躯向前移动是完全靠后腿向后蹬地的力量所引起的,手臂向前的劲力则是完全靠背脊如惯性般地后撑与后腿向前撑这样的反作用所引起的;这种移动,在弓步形成时,前脚是仍然可以在身躯不后仰的情况下提起向前跃迈的;在向前移动过程中,头的前部、身躯前部的胸、腹、耻骨联合与前脚的腿是没有主动向前用力反应的,前脚的腿膝也没有主动弯屈的反应;而这后腿向后蹬地的力量和腰骶部向后支撑的力量还必定是大于身躯向前移动之力量的。②倒撵猴的身躯向后移动,其动力是在前腿,身躯向后移动是完全靠前腿向前蹬地的力所引起的,手臂向前的劲力则是完全靠前腿的向前蹬撑引起的大腿根部后移与耻骨联合部如惯性般地向前撑这样相互的反作用所引起的;在坐步形成时,尽管外形上身体重心落在后脚,后脚仍然是可以在身躯不前倾的情况下提起向后撤步的;在身躯向后移动的过程中,头的后部、身躯后部的背、臀与后脚的腿都是没有主动向后运动用力反应的,后脚的腿膝也是没有主动弯屈反应的;这前腿向前蹬地的力量和耻骨联合部向前支撑的力量还是必定大于身躯向后移动之力量的。③云手的身躯向左移动,其动力是在右腿,身躯向左移动是完全靠右腿向右蹬地的力所引起的;手臂向左运动的劲力则是完全靠右脚的向右蹬撑引起的右腿根部向左移与右胯如惯性般地向右撑这样相互的反作用所引起的;在身躯向左移动过程中,头的左部、身躯左部的侧胯、侧腹、侧肋左肩都是没有主动向左运动用力反应的;这右腿向右蹬地的力量和右胯向右撑的力量还是大于身躯向左移动之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