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拳锻炼初步如何“内之是求”(3)

太极拳锻炼初步如何“内之是求”(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20 14:40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极拳要出现特殊的沾粘连随的效果与特殊的发劲效果,就必须手臂与身体的连接象是没有杠杆关系的鞭把与鞭条的连接,手臂就是鞭条,就是古经典拳谱所说的“两捶”,不应该象是有杠杆关系的棍棒的连接。而身躯与腿脚的连接也应该象是没有杠杆关系的鞭把与鞭条的连接,这就必需要是“后大于前”。“后大于前”使得实施化解动作的肢体局部是没有用力的,实施化解动作的力量是其“后”传递而来的,因此使得攻击的对方“终不得力”;又使得发劲的手臂局部也是没有用力的,发劲的力量是其“后”传递而来的,因此能够发出比手臂局部之力大得多的力量来,而且在未发劲前,手臂是没有顶抗性力量的。这种情况,叶门的前辈,如上海叶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先生、叶大密先生的再传弟子何基洪先生用“前虚后实”来表示。

(四)“内大于外”

“内大于外”主要是就躯体对于四肢末端而言的。躯体的劲力中心就是《十三势歌》所说的“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腰骶部位。这一部位是太极拳“气沉丹田”之原动力向脚沉送的枢纽,也是脚下的劲力传递至身躯再传递至四肢的枢纽。因此腰骶部位是太极拳不假思索的“意”支配每一个动作劲力的起始部位,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即使是动一个小指头的劲力也是由于腰骶部位的反作用所引起的,因而这一部位才被称为“命意源头”。打个比方,太极拳的动作就象是炸弹爆炸,每一个弹片向四面八方扩展飞射开去的劲力都是源于炸弹的中心;或者就象是车轮的滚动都是因为车轴的转动所引起的,因此,古经典拳谱称“气如车轮,腰似车轴”。腰骶对于四肢而言,就是“内”对于“外”。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劲力都源于腰骶,这就是“内大于外”。“内”与“外”也就是所谓的“身”与“手”、或“根”与“梢”。“以身带手”、“以根带梢”是学练太极拳必须明白所要追求的,这种追求是不能倒过来的。这就象转呼啦圈,呼啦圈的转动是因为腰转动所引起的,不能认为腰转动是呼啦圈的转动所引起的。如果练太极拳,手的精细动作的劲力不是源于腰脊,那么这种动作必然是由于手臂局部的力量也就是拙力所作用而引起的,这种动作就必然是僵硬的、对外有顶抗的,就不可能是太极拳的动作。太极拳初学者由于还没有很好的放松等,腰脊部的劲力是很难到达手的掌腕部的,要使腰脊部的劲力到达手的掌腕部是需要有一段过程的,所以,太极拳初学者对于掌腕的精细动作是不应该刻板、强行去完成的。比如,搂膝拗步的掌前推,最后应该追求自然地手腕渐渐竖立、手掌渐渐张开、手指渐渐伸展、掌心渐渐前凸,但是,这样的动作是必须由身躯传递而至的劲力作用所引起的,初学者当劲力还不能达到掌腕部位,就不要用局部的力量去完成,如果用局部的力量去完成,以后要达到由身躯传递而至的劲力引起这些动作就不可能了。太极拳锻炼中往往会出现手的动作领先,这也是传递性力量在某些情况下的一种特征,这就象鞭子的挥动往往会出现鞭梢领先是同一个原因,显然这鞭梢领先绝对不是鞭梢先发生主动了。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要追求“由内到外”,这就象是太阳向四面八方发射光芒。当然,有的情况下也会有手和脚被身躯吸引的“由外到内”的感觉,如揽雀尾的由挤转按的往回按,会感觉到劲力由外向身躯回抽,这其实是“内大于外”的一种特殊反映,就象对鞭子的抽拉,感觉是鞭子往回运动,其实仍然是鞭把对鞭条的作用,不是鞭条对鞭把的作用。对“内大于外”的追求,很重要、很具体的就是每一个动作都要体会古经典拳谱所说的“力由脊发”,什么动作都要由内向外地去体验和精细地做到,而不是先做好手的精细动作,再逐步由外至内做到各部位的精细动作。如果是这样锻炼,不仅所完成的精细动作不可能是太极拳的,而且太极拳的“由内达外”是不可能实现的了。

太极拳的“三大于”对于很多人而言还是属于逆向思维,许多人都从习惯思维出发来学练太极拳,动作都是上下脱节的、内外脱节的,比如做揽雀尾的前按时,有的虽然后脚的脚底没有离地,然其它所有部位都主动向前运动,脚只是作为着地的支点而已,就象还不会骑自行车的人脚的下踏与身躯是不协调的;又如向左云手,是身体的左侧拖动身体的右侧向左移动的;这种练法,四肢的动作都是局部主动的力量作用所引起的,身躯也仅仅是作为四肢的附着物而已。有的人甚至还说初学太极拳要先做好手的动作,以手为切入点,这些都是对太极拳学练背离经典的误导,最终使所学练的所谓“太极拳”离太极拳越来越远。而如果遵照“三大于”学练太极拳,则就会渐渐达到“练太极拳者不动手”,从而“虽动犹静”,太极拳的学练也才会越来越有滋味,才会发现有越来越多需要细细体悟的“内”的锻炼内容,太极拳的健身和武术效果也终究是能够得到的。所以,“三大于”是太极拳锻炼追求“内之是求”的初始的不二法门。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下)---魏坤梁

后一篇:正确理解与遵循太极拳的“含胸拔背”--- 魏坤梁

评论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下)---魏坤梁

    后一篇 >正确理解与遵循太极拳的“含胸拔背”--- 魏坤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