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是应用太极原理于技击的拳艺,太极拳架是为使身体熟练应用太极原理而编造的练习,所以练拳要明白练习的目的。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不用力怎样打人呢?是借力打人,借力的来源有二,借他人之力及借自身的地心吸力,即利用体重在地面的反弹力,我们日常的习惯,唯恐站不稳,不自觉的往下压,没有利用体重反弹的习惯。
要改变这习惯,头顶要有领起之「意」,不用力,身体放松,才能引导反弹的体重上升,再下沉,又反弹上升,又下沉,又上升.....,连续不断,这才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二者是一体的,是利用体重反弹的练习。
“用意不用力”最难之处是「松」,“松”是张开,不是“弛”,是“中正安舒”。“中正”是中心与四周的关系,“动而不动”是为“中正”,所谓“动而不动”是每动则外围之动都对称平衡,使中心平稳有如不动,所以要求“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其实“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阴阳关系,是动态的对称平衡开合,由点到线、面、体的开合是为“八门”;开则螺旋开张,合则螺旋收缩,是为“五步”,能把握“八门五步”,就能利用升、沉的体重以开合收人发人。
“八门五步”是阴阳之势的应用,就是太极原理的应用。如果把“中正”当成静态,而实际上静态之中不是中,静态之正不是正,不“中正”,则难“安舒”,不“中正安舒”,则不能“松空圆活”,不“松”则借不到体重反弹,就不能“用意不用力”,更不要谈“八门五步”了,所以学太极拳都由“中正”开始。
但一般学习太极拳的,大都不明太极思维,把原则僵化了(以为“中正”是静态的中、静态的正便是僵化),一般学习“中正安舒”而未能过关,所以只能不断练习拳架,冀求有能「松」的一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多研究太极思维,练习时不断评核所练习的能否结合太极原则,不断改进,才会有进步,如果练习不能与太极原理会通,是为练习而练习,目标不清,功效有限。
感觉不到重量反弹,是身体不听话,自已用了力而不自觉,就是不能「松」。用力是日常习惯,要在不放弃这日常习惯之外,再建立一种不用力的习惯,并要听意识指挥:日常生活用力;技击时不用力,这是很难很难的训练,就算方法正确,也要很长时间的练习,何况方法不一定正确,(何谓正确方法?练习无定法,凡合乎太极原理的方法都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