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拳运动的养生原理

太极拳运动的养生原理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4-17 14:46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动静相兼、虚实相变、动中有静、静极生动,是一种充满动静、虚实、阴阳变化的节律性运动。太极拳经历数百年的演化与发展,现在全世界突然发现其具有意想不到的康复养生,疗病保健效果。这主要是得益于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太极拳运动是有氧运动;太极拳运动是具有意识体操性质的人体自我微按摩运动,这种体内的微按摩运动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通过微循环的修复而康复脏器病灶;太极拳运动能平衡身体的酸碱性,能增强心脏的耐受力,减少心跳次数,能燃烧富余的脂肪,成为人们健体长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要了解太极拳运动的秘密,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有氧运动。

 

​   有氧运动是指人在运动的过程中其运动时的心率在其身体最大心率的60%-80%之间,而且能够自由呼吸到氧气,且持续至少20分钟以上的运动。有氧运动的最大特征是:柔和缓慢而且非常有节奏,机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摄取氧气,从而让身体的各个部位在有氧环境下达到运动的最佳效果。因为有氧气源源不断的摄入,所以人体在运动的过程能够使身体机能逐渐达到阴阳平衡。

​   太极拳是目前已知并公认的最有效的有氧运动。可以概括地说,太极拳是通过内在与外在形式上的阴阳平衡运动,从而使身体内部获得阴阳平衡。更准确地说,太极拳是一种扶正祛邪的运动,这种最有效的有氧运动可以去除体内的病邪,扶持正气,从而使病体康复。​

 

   ​人们常说微循环通不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健康长寿。有氧运动与人体的循环系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人体复杂而又奇妙,人体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微细血管,这些微血管非常细小,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的也不过100微米,它们均小于人体头发丝二十分之一,而全身微血管的总截面积却是主动脉截面积(4平方厘米)的700倍。微血管系统因自律运动及供能代谢功能又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它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厚度,这些微细血管因形态结构功能作用的不用而分别被称为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毛细血管。把这种细动脉细静脉之间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直径的一周半,有九百万公里,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由于线路漫长,心脏的收缩力太小,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中,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因为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这样为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成为了人的“第二心脏”。实际上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因为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和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的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将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例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这样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

 

       微循环如此重要,所以当微循环发生障碍时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当心肌微循环出现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博、心律不稳、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微循环出现障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当肝微循环出现障碍时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当肾微循环出现障碍时会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当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充满矛盾和变化的运动,是一种从阴到阳再从阳到阴的逐渐变化的有氧运动,(不是激烈突变冲击人体极限的无氧运动。)这种从阴到阳再从阳到阴的柔和运动、加之注重意识的导引作用,从而使太极拳运动形成了具有意识体操性质的人体自我微按摩,这种微按摩对人体的末梢神经有直接的良性刺激作用,从而对人体的微循环系统形成良性的按摩刺激,修复腑脏及肢体微血管障碍,改善并加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加强微血管的血流循环,改善体内的酸碱平衡,从而进一步改善了人体的供能及代谢水平。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使得心、肺得到充分的良性刺激,从而提高心、肺功能,使全身各组织器官能得到良好的氧气和营养供应,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能有效燃烧身体脂肪,防止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能有效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长期维持在最佳的功能状况。

 

​   心跳频次是动物长寿的指标之一。

      生理学家研究指出,心跳8亿次基本可以成为动物生命的极限次数。例如,一只老鼠,每分钟心跳约900次,两年就死亡,因它的心脏已完成了8亿次跳动。小燕子每天卸泥做巢,觅食哺雏,往返飞翔,运动量很大,每分钟心跳达1200次,仅一年多就已完成8亿次的心跳寿命,它也就成为生命的“匆匆过客”。大象每分钟心跳频率为30次,能活50年,50年的心跳亦完成极限数字——8亿次。长寿的乌龟,心率不足10次,其寿命可达百年以上,心跳同样约达8亿次。总之,科学家统计的结果是动物的心跳越快,它的寿命就越短;反之则寿命就越长。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系第一内科的林博史讲师曾致力于研究“心跳与长寿之间是否有着直接的联系”的课题。心跳慢的人是否比其他人寿命长些?科学实验证明“类似寿命短暂的老鼠这样的小动物,心脏的跳动特别快,而作为动物界长寿者的马和象,它们的心跳则更慢得多了。”时间生物学的这一公式,揭示了体重、心跳数与寿命之间的反比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类也存在类似现象。吃得多,活动量大,心率快的人,一般不会长寿。美国波士顿流行病学家弗雷明.哈姆博士曾对5000余人连续40年作了跟踪观察,发现安静状态时心率超过80次/分的人与低于70次/分的人相比,死亡率高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