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论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2)

论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5-30 22:01 编辑: 网络 查看:

老子的“道”的“周行不殆”的循环思想认为,宇宙广大无边,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如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等。老子的循环思想影响并形成了太极拳“圆”的运动特点,要求圆活自然,动作大多走圆形或弧形,转折圆润和顺。

3.儒家学说对太极拳的影响

儒家的学说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待人生,用人际关系解释养生。儒家的“仁义”、“中庸”思想影响并促使太极拳注重修养生心这一特点的形成。

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注重主体修养。人类需要仁爱,只要有了仁爱,才能让世界和人类和谐。仁爱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强调以心为人,顺应人道,追求仁义是一个人做到修养身心的归宿。孔子的“仁学思想”影响并促成了太极拳追求“性命双修”的练习境界。

孔子的另一个思想就是“中庸”。“中庸”内涵十分广泛,包含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但是长期以来,孔子的中庸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中受到曲解。提及中庸,人们时常把他与折中主义、圆滑划等号,无疑把他视为贬义词。但是,中庸思想之所以能千古传承下来,是有他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至深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对现代人的内心发展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中庸思想要求适度、中规中矩,反对人们走极端,“过”与“不及”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王宗岳《太极拳论》提到“

4.兵家学说对太极拳的影响

孙子兵法至今在军事上仍有现实意义,在中华武术的技术训练中更是占主要地位。太极拳的战略战术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兵法理论同出一辙。孙子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影响并促成太极拳理论“神以知来,智以藏来”和“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则虚之,实则实之”战略战术思想的形成。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就是刚,奇就是柔。太极拳讲究刚柔相济,王宗岳《太极拳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意即对方刚猛打来,我以柔化应接,称为“走”,我变成顺势,占据主动,使对方陷于被动和劣势,称为“粘”。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是《太极拳论》中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及《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的“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这里的“舍己从人”意为随机应变,依客观而变化。《十三势歌》提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便是受兵法中“因敌而制胜”观点的影响而形成的。

不少人迷惑不解,难于把太极拳与勇猛顽强的武术搏斗相联系。太极拳技击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力弱胜力强的技法,即对方以刚劲攻来时,则用柔劲化解,即“四两拨千斤”,这是太极拳的绝妙之处;以圆化直,如对方用直线攻来,则用圆弧化开,从而使对方用不上力;以静制动,即“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则动,后发先至;以退为进,着重“走”和“粘”。“走”是柔化对方刚劲,“粘”是乘敌破绽而贴进,克敌制胜。由此可见,太极拳的血液中融化有不少兵家理论,其原因为太极拳运动方法是以阴阳变化为根本法则,以心神意念引导动作,通过高级神经中枢的严密控制,使身体上下相随,内外相通,听化拿发四步技法随心所欲,所以能够做到因敌变化示神奇。

综上所述,只有从本质上不断揭示太极拳更多的文化因素,深入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太极拳的关系,充分理解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对太极拳运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出太极拳应有的价值,促进太极拳运动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让世界人民从中受益,让世界人民体验中国太极拳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于丹.于丹《老子》心得.[M].中华书局.2007.4

[2] 于丹.于丹《中庸之道》心得.[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4

[3] 崔海明.王小芳.浅谈太极拳的文化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增).7786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美术课上调动学生积极性要与纪律相结合的研究

后一篇:班主任管理魅力的形成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美术课上调动学生积极性要与纪律相结合的研究

    后一篇 >班主任管理魅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