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拳 陈发科 陈照奎

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拳 陈发科 陈照奎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4 09:31 编辑: 网络 查看:

陈发科

    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是陈氏十四世“牌位大王”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延熙.发科先生有二子一女;长子名照旭;次子名照奎;女名豫侠。有孙陈小旺、陈小兴皆照旭之子;照奎之子名陈瑜。陈发科幼时身体病弱,弱冠之年,尚未练出功来,本家习拳者谁也不敢与他推手,生怕伤着他,宗族的几位叔伯常叹息,这一支辈辈出好手,发科这孩子到十四岁还病得这样,岂不从他这一辈就断了吗?发科听了暗自立志,练功多下功夫。以后,陈发科之名不仅温县人人皆知,而且名声远播河南各地。据说,军阀韩复渠曾派人把陈发科请去,让他做武术教官,陈发科力辞。韩复渠见不能为己所用,有意难为,就说:“不愿干可以,得试试你有没有真本领。”令一教官用长枪扎他,陈发科赤手空拳,见枪扎来,身一侧,两手一缠,抓住大枪,轻轻一带再顺势前送,对方一下跌出老远。韩复渠见状,让陈发科站在一圆圈内,还不许动手,命令一教官用刀劈砍。只见陈发科人不出圈亦不用手,瞅准破绽用陈式拳的二起脚、摆莲等腿法,几个回合下来,便把那个教官的刀踢飞,在场众人无不惊服!
    1928年,陈发科到北京,闻名拜访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当时有名望的人,如北平国术馆馆长许禹生、名手李剑华、沈家祯、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都因慕名而拜访,因拜访而比试,因比试而折服,因折服而拜在他的门下。据陈发科弟子冯志强说,跟陈师一搭手就似触电,他的两手象蛇一样缠绕着你,怎麽也摆不脱。他一托,你全身就象散了架。他一发力,你就感到五脏震动,立即恶心,眼发黑冒金星,鼻涕眼泪一起流,但他还觉得没用多少劲,致使一般人不敢跟他推手。顾留馨说,当时随师学推手,陈师双手被封,自己试加劲一按,只觉陈师小臂似有电流,一下子就被打出很远。陈发科先生是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功力深厚,教学有方,培养出了洪均生、李剑华、雷慕尼、田秀臣、陈照奎、冯志强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陈照奎

    陈照奎先生一九二八年应许禹生等之邀到北京传拳,从学者甚众,所传均为大架。陈照奎先生为陈发科先生之幼子,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生于陈家沟,他七岁开始学拳,得其父传授的家传低势拳架。这趟架子,动作细腻,难度较高,很吃功夫,但易上功,适于年轻人演练。发科公严加督促,先生尽得真传,二十多岁时,先生的功夫就已出类拔萃了。发科公逝世之后,照奎先生独挡门面,越发用功操习,其功夫蒸蒸日上,炉火纯青。其实,先生并不在外多作传授,世人多不知,故有人说陈家功夫已失传。照奎先生的擒拿手法堪称当世一绝,轻柔刚猛,变幻莫测,使人防不胜防。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劲轻灵、巧妙、发劲冷脆、威猛。后来先生到上海等地传拳,太极真功折服多名挑战者,先生之功夫遂为世人所敬,声誉日隆,便无人妄言。照奎先生所习之拳架,系陈长兴一脉相承的低势拳架,属家传拳架,在当时不向外传,故一直鲜为世人所知,此拳架与传统大架相同,但在手法和身法上更为丰富和细腻。先生自幼勤学苦练,聪慧善思,日练拳三十遍,常年不辍,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外型上,精巧、紧凑,柔中寓刚,开合有致;在内劲方面强调丹田内转,形之于外即为胸腰折叠,讲究运动的螺旋缠丝,轻灵沉稳。整个套路结构严谨,气势磅礴,节奏鲜明,静若处女,发如惊雷,往复折叠似波涛翻滚,灵活无滞。练习这趟架子对练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难度、强度都很大。七十年代初,先生应邀回家乡河南传拳,家乡陈家沟人对这趟架子都不了解,也没见过这样的练法,而称之为"新架"。(按:陈照奎先生并不赞成这种叫法。)
    照奎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志成中学,毕业后因家境窘困而没能继续升学,全国解放后进入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工作。他一面刻苦练功,一面帮助父亲授拳,先生自幼秉承家传,耳闻目濡,对前人的拳术理论深有所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思路开阔,能够用一些现代科学的知识来分析、理解拳术,为陈氏太极拳法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自六十年代始先生不仅走南闯北传播家传拳术,而且还根据自己多年练拳和教拳的经验,写下了大量的拳论文稿,留下了许多拳势及推手技术图片资料,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拳学财富。
    一九五七年陈发科先生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间,照奎先生继承父业,为传播和普及陈氏太极拳,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家乡河南传拳,直到八十年代初去世,这期间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一九六一年先生应顾留馨之邀辞职南下,到上海传拳,参与完成了《陈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沈家桢、顾留馨著)一书,又应各地学员之请写下了陈氏太极拳一、二路函授讲义,深受大家的欢迎。为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特点,先生又与巢振民合写《简谈陈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的锻炼》一文,著书立说,发扬陈氏太极拳之精义是照奎先生之心愿,然而这一心愿被十年动乱化成了泡影。
    一九七三年,照奎先生应家乡父老之邀始回家乡温县陈沟、郑州等地教拳。其侄陈小旺、陈正雷及同村的王西安、朱天才等原随先生的堂兄陈照丕先生学拳,照丕先生于前一年去世,适逢照奎先生回乡,四人又一起从照奎先生学习,先生尽心传授,“四杰”之一的朱天才在谈到照奎先生时曾感慨地说:“陈照奎老师教的套路是其父传授的拳架,比我们过去练的老架手法更多,发劲更猛,技击方法更明显,练了这套拳架,使我们对陈氏太极拳体会更深,技术更全面”。

马虹

    马虹(1927一),原名郭毓,河北深州市前磨头镇人。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河北省石家庄市武协副主席、石家庄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南温县国际太极学年会组委会副秘书长。1994年被国际太极拳年会评审委员会评为全国当代13名太极学大师之一。
    1948年毕业于华北联大中文系,长期从事教育、写作和编辑工作。五十年代任机关秘书,整天加班加点,繁重的脑力劳动累垮了他的身体。起初是神经衰弱,夜不成眠,随之是头痛、胃痛、肾炎、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接踵而来,本来瘦小的身材,一下子驼背、勾腰、腿软,打壶开水上三楼也得中间喘气定息,多方求医问诊,皆不奏效。无奈中他接受一位老中医的指点,开始学练太极拳。不料想练掌练出奇迹,一年后周身疾病云消雾散。他大喜过望,深感太极拳健身除病的神妙,决心研究太极拳。1972年,北上京城,拜陈照奎为师,倾注全部心血刻苦实践、潜心钻研。前后随师习拳达九年之久,尽得陈氏家传传统太极拳拳谱、拳理、拳法之奥秘。根据先师生前授拳时他的大量笔记资料和几十年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了《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三部力著。
    马虹多次参加全省、全国太极拳比赛和邀请赛,均取得优异成绩。1982年他倡导成立了第一个“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创办了刊物《陈氏太极拳研究》,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开办传授站80多个,他的学生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区。并先后应邀到美国、马来西亚、意大利、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讲学、授拳。他还在海内外有关刊物上先后发表太极拳学术论文30多篇。
    1988年,马虹从石家庄市政协离休后,专心致志从事传统陈氏太极拳的继承、整理、研究和传播工作,为弘扬陈氏太极学以造福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太极拳论 -- 王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