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用意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对内主义和对外注意。对外注意就是练拳时要设想面前有一敌人与自己搏斗的全部情状。具体地说,就是设想敌人如何对我进击,然后据以做出有效的招架行动,使敌进击落空失势;或者设想敌有乘之隙,然后据以作出有效的进击行动,使敌被击而倒或失势。运动自始至终都不是盲目、单纯地为了运动肢体而运动,而是要有设想的敌情作为自己运动的根据,作为自己发挥武术作用的靶子;更精细者,还要想到自己动作的应有效果。运动时,眼应顾及自己主要运动的手并向前方注视,那就是与敌交手的焦点所在。这种注视,在拳经里叫做“神”,故又有“意、气、神合一”之说。
对外设想敌情,当然要力求切实、全面、精细。功夫深的拳术家对敌情的设想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一次与一次不同。因此,盘架子也遍遍不同,略有小异,然而总是神采奕奕,表现着意、气、神、形的高度协调一致。
练太极拳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叫做“意练”。那就是静止地站着或坐着、卧着,默念着敌情和自己如何运动。
对内注意就是以意识统率自己的一切活动,即根据运动原理结合每一式动作的要求去检查自身,其中首要的内容就是坚持“腹实胸虚”的态势和建立“腹部坚实点”以推动运动。由预备式和站桩所确立的各部位的基本态势都要保持。太极拳运动之所以要采取慢速度,其作用之一就是好让意识统率运动时,尽可能地做到周密、细致;尽可能地消除一切无疑是的、不合要求的活动状态和紧张状态。
《十三势歌》说:“变换虚实须留意,气便周身不稍滞”,这“气便周身”指的就是意识的对内注意,在体内做巡回检查的情况,其实就是“意遍周身”的意思。
对内注意和对外注意不可能同时完全做到,所以练拳初期,要先将注意的重点放在对内上,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太极拳理论的要求一次学习、复习、掌握,学会一项掌握一项,切忌贪求速成,草率行事。随着各项行功的注意熟练,意识的负担逐渐减轻,能顾及的面也逐步宽广了。等到内部行功、拳架动作,手法、步法、身法都熟练到习惯、自然的程度之后,注意的重点即可转向对外。因此时意识已从对内工作中解放出来,只要外部敌情一动,内部活动便能自然而然地以合格的姿态应付之,再也不需意识的着意关照了,这和学书法、学骑自行车、学开车等意思一样,都是由开始时每个动作都想着如何做,如何做好,到后来纯熟之后可以随心所欲,肆意发挥了。
太极拳还要求呼吸与形、意协调一致。《十三势行功心解》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如何才能称得上“能”呢?
第一、要坚持腹式呼吸;
第二、呼吸要与动作协调一致,当呼则呼,当吸则吸,即顺其自然的呼吸。在太极拳中,一般而言凡属向外发劲的动作态势应虎气,凡属走化敌劲同时也是蓄劲的动作也是应吸气。这个规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还要在应敌时,因时因势而灵活的变化。当情势导致呼气和吸气不能按规则进行的时候,可以用“小呼吸”的方法来保持呼吸与动作的协调,所谓小呼吸即呼吸很短,量也很小的呼吸。太极拳在意识、动作和呼吸三者间的协调一致方面非常严密细致,所以必须要有良好的“无极”功夫做基础,头脑要冷静、精神要抖擞、用意要专一。
四、关于虚实分明
要在理论上,进而在实践中真正把握虚实的问题,必须从如下六个方面入手。
第一、“虚实”,又成为“阴阳”,这是太极拳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它们是在运动中显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和感觉。“实”是主要运动部位或意欲向外用力的部位或意欲向外用力的部位的状态会感觉;“虚”则是从属运动部位的状态或感觉。“实”的部位必然是意识重点贯注的部位或注意力集中的部位,在运动或技击、劳动中,它常表现为该部肌肉的适度紧张。“虚”的部位,其肌肉的紧张程度仅限于维持其位移的需要,故基本上是松弛的。因此“虚”和“实”是相对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
第二、拳经说太极拳的一举一动“皆是意,不在外面”。虚和实首先必须是在意念上的“虚”、“实”,这才是内在的虚实、真正的虚实。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要求在盘架子时只要使动作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即可,不必像外功拳那样真的使出力来。所用之力,仅仅是为了举手投足所需要的最小的力,绝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太极拳还要求关节不相连,即是关节不相连之说,要求各关节尽可能地松开,运动之时使人感到骨与骨之间好像没有韧带肌肉牵连似的。在这种情况下,虚实就全凭新意用功夫了。前面说过,意识贯注到何处,何处就会有所感应,其机能也有增强之势。此时,如我意欲用左手向外用力,意识就要集中贯注于左手并设想着它用力制敌的情状,则左手以及设想参与用力的其他部位就会产生一定的感应而显得沉重合兴奋、有力。这就是“实”的感受,因此左手就是实手。相反,右手以及不参与用力的其他部位,因无意识的重点注意,就自然保持其宁静的松弛状态,并无与敌接触用力的感觉,这就是“虚”的态势。
第三、虽然“虚”、“实”
意念中的“虚”、“实”,内在的“虚”“实”,在盘架子时这种意念可以含而不露,但在劳动和技击中,它又必然会有外在的表现,这是技击、劳动的需要。这是“虚”“实”的区别就要体现在身体各部分使用力度的不同上。
第四、由于形于外表的虚实主要是由用力时肌肉紧张的不同程度来区分,因而用力时虚实各部肌肉紧张的程度应各自达到何种地步以及其间应有多大差别,就成了分清虚实的关键问题。如何分呢?按拳经上说的就是:“实非全然站煞,虚非全然无力”。太极拳坚决反对全实和全虚,全实就会形成周身铁板一块,从而无法克服运动惯性,给人以可乘之机。被人攻击任何一个部位都会使全身整体动摇,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全虚就会造成全身软塌,脚下无根,没有堋劲,被人如水上无根之浮萍一击即瘪。
故拳经有“劲宜曲蓄而有余”之语,就是说全身要保持轻灵,虚实有度,随时准备迎接敌人的进击。
在运动中,双脚的虚实非常重要,虽比较容易分清,但一旦出现虚实部分,或同时出现“实”的情况,就容易导致脚下出现死步,从而导致失败。前辈称这种情况为“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