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解析杨澄甫先生“动手便非太极拳”(2)

解析杨澄甫先生“动手便非太极拳”(2)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2-19 11:2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四、“不动手”体现了被动和主动的统一  近代太极拳家除了杨澄甫、李雅轩、郑曼青等先生明白地说明了太极拳必须“手不能自动”(也就是“不动手”)之外,郝少如先生也有多次这样意思的教诫,不过他用“太极拳要被动”来表述,叶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先生也很强调“太极拳是被动的拳,一定不能主动”。太极拳的手臂乃至全身对于“动量传递”而言,主观体会上,必须无论何时都是“被动”的,否则就必定不是太极拳。太极拳家与前辈所谓的“被动”正是杨澄甫先生“不动手”的意思。但是,从一般客观而言,太极拳的任何“被动”又都是有主动的,因为只有存在一定的主动成分,在与别人的接触中才能出现别人难以控制的“不先不后”的“随人而动”。古代太极拳经典《打手歌》所说的“牵动四两拨千斤”中的实质就是“动量传递”的“四两”,就是这“被动”中的主动成分。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也指出太极拳的动作是 “有系统、有主动、有被动的一个整体的”。所以,太极拳家所谓的“被动”不是一般概念的纯然的被动。一般概念的被动,是完全受人控制的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随动,就像大海中失去船舵的帆船,只能完全听风南命、随风而漂,那就成为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太极拳之大忌,即“若如肉架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可言 ”,有人将身体比喻为挂在衣架上的衣服,就是属于这种纯然的被动,这种“被动”与人交手那只有挨打的份,根本不能认为是太极拳。太极拳的“被动”必须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如水上的“葫芦”,别人一踩踏它,它就既是如杨振基先生所说的“我不动,跟你走”地被动,又由于浮力而有主动,不仅使得对其踩踏者感到“终不得力”,而且如李雅轩先生所说的“跟之随之,在几跟几随之中,我的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了。所以,太极拳的所谓“被动”是与一般概念不同的特殊的“被动 ”,而太极拳的所谓“主动”显然也是与一般概念不同的特殊的“主动”。因为这种“主动”必须不是别人尚未动而先动,而是必须“被动”地、借用别人之力却不受人控制的“随人而动”,这样才能保证能够由“人刚我柔”到“人背我顺”。这样,兼有这种“主动”和“被动”的人,就像大海中有舵手操纵驾驭的帆船,既利用风作为动力,又不为风的方向所控制,不仅可以借东风、东南风向西行驶,而且可以借南风、西南风向西行驶。正由于太极拳的“被动”不能被人控制,所以这种 “被动”就具有了表象上“舍己从人”,而实质上造成“人背我顺”攻击别人的作用了。比如推手中,在对方的突然攻击之际,往往由于自己的一侧胯与手臂完全放松,也就是完全不动、完全被动,这样会使对方根本用不上力,会由于对方的作用而十分干脆地化解掉对方的攻击。并且立即使对方形成背势;但是,这完全放松、完全不动的手臂其实是既被对方推动着,又是被自己的另一侧腰胯以很小的力量所操纵、牵动着,这局部的“完全被动”之中其实是包含着腰主宰、起于脚之“主动 ”的,只有这样,这种反应才能使得对方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最终“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所以,这“渭手必要相随”的“不动手”是对太极拳的所谓“被动”和“主动”最好的说明。

  五、“不动手”体现了“不用力”

  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用意不用力”,对于真正的太极拳传承者而言可说是太极拳生命象征的要领。杨澄甫先生所说的这种“力”,用现代运动解剖学的语言说,就是运动肢体局部肌肉紧张收缩所引起的一种生理反应,是骨杠杆性质的力。而太极拳所追求的则是人体中由脚而始传递性的力量,用现代运动力学的语言说。就是 “动量传递”,近代太极拳家则将其称为“气”,这“气”也包括了“劲”,当然这“劲”是与外家拳所说的“劲”不完全相同的特殊的“劲”。运动力学与太极拳实践证明,《杨氏老谱》与郑曼青等先生的著作也指出:这种特殊的“劲”不仅与“力”是“大异”的,而且是与“力”不能共存的;要得到这种“劲”,必须“不用力”,也就是要消除局部骨杠杆性质的力。这样的“不用力”才能如杨澄甫先生所说能够“则得真正内劲”。而有了“内劲”的这种“不用力”之动就不同于与拨浪鼓转动带动鼓绳之动相似的甩手了,这种手之甩动的动力是身体的旋转惯性力量,手臂之内是没有力量的,而有了太极拳之“气”和“内劲”的“不动手”、“不用力”的运动中的手臂,是可以感觉到手臂之内传递着力量,也就是起于脚的“气”或“劲”的,会感觉到手臂是被这“气”或“劲”所作用动的,不是惯性所作用动的。这就是说,太极拳所追求的“不动手”、“不用力”是与“由脚而腿而腰”不可分离的。但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不知道太极拳的“不用力”是这样的意思,有很多人分辨不清怎样才是太极拳的“不用力”。很多人明明用了力,手臂明明是由骨杠杆性质的力所作用动的,却以为自己是“不用力”的,或者强词夺理地说自己是“用劲”,甚至说是“用意”。其实,因为用力必然表现为没有由脚而起的劲力、可以使外力有一定着落的肢体的僵硬和自动的“动手”,而“不用力” 则必然反映为手的劲力由脚而起、手不是身体的旋转惯性所带动、外力不能着落、没有主动的“不动手”。可见这样的“不动手”就是“不用力”最好的体现和鉴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