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解析杨澄甫先生“动手便非太极拳”(3)

解析杨澄甫先生“动手便非太极拳”(3)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2-19 11:2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六、“不动手”体现了“松净”  太极拳所有的功效,无论是健身还是技击,根本都是放松;越放松各种效果必然越好。所以,太极拳要求“彻底的放松”,称为“松净”,李雅轩先生称其为“大松大软”。当然这是一种模糊概念的近似表述,因为一般概念的“肌肉放松”,其解剖学实质就是肌纤维松弛,也就是肌纤维不收缩紧张;而肌纤维不收缩紧张只能是不用力,肌肉越放松也必然是肌肉越不用力。借助精密科学仪器的测试精确而言,人要达到彻底的放松也就是彻底的不用力,那就只有处于躺下的状态才有可能实现。可见所有运动所谓的“放松”与精密科学仪器测试的“放松”是不同的,都是相对的“放松 ”。太极拳的“放松”又是与非太极拳的武术所谓的“放松”不同的。太极拳的“彻底放松”首先是指在维持双臂悬置的某静态姿势前提下肌纤维最大限度的松弛,然后是指追求不使用骨杠杆性质的力而使用传递性的力形成动态姿势,从而仍然尽量保持这种最大限度的松弛。太极拳这种最大限度的松弛同所有武术相比较最接近一般概念的最大肌肉放松,按照数学近似计算将其称为“彻底的放松”、“大松大软”是完全符合科学和客观事实的。太极拳界中几乎没有人不主张“放松”,有很多人自称“放松”,有很多人反复地论述“放松”。但是,很多人发现许多所自称的“放松”和所认为的“放松”,其实并没有放松,有很多人所论述的“放松”并不是太极拳的“放松”,有的人把气功静态的“放松”与太极拳动态的“放松”混为一谈,而又有的人画蛇添足地神化太极拳的“放松”。那么,如何做到和正确鉴别太极拳的放松呢?从生理、解剖学上可以知道,放松是与用力成反比的,用力又必然是肌肉的拉长与缩短收缩或等长收缩所引起的,必然反映为“动手”与僵硬。因而,“动手”和僵硬越少也就是“放松”越多,而既柔软又“不动手”就必然是太极拳所谓的“彻底的放松”,也就是“松净”了。所以。“不动手”就是一个做到和鉴别“松净”的很客观、直观、准确、最具说服力的标准。

  七、“不动手”体现了“柔软沉  “不动手”体现了“松”,正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如能松透即是沉”。所以,杨澄甫、李雅轩、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等太极拳家在他们的著作中以及有关近代太极拳家的轶闻中都反映了太极拳技高者的手臂给人的感觉是“如绵裹铁”般的“柔软沉重”,甚至郑曼青先生说:“吾师澄甫之臂,其重过于常人不啻十倍。”推手真正遵循了太极拳的法则,做到了“不动手”,别人就会既“终不得力”又有“柔软沉重”的感觉;如果别人主动用力越大,由于“不动手”中的“四两”之力作用相对越微小,被动成分相对越大,“沉”也就越明显,这手臂就越会使别人感到就像是断臂那样重甸甸的,尤其往上抬就像是抬浮在水中的一条圆木似的更加沉重。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画蛇添足地神化太极拳,奢谈手与别人接触使别人什么也感觉不到的所谓“松空”,这种所谓的“松空”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批评的“毫不着力,浮如鹅毛”的“双浮”,是“连十岁顽童也打不倒”的拳病。“不动手”明白地反映了“被动”,“被动”显然是不可能表现为这种什么也感觉不到的所谓“松空”的。所以,“不动手”明白地暴露了这种所谓“松空”是根本不符合太极拳理的伪说,反映了“柔软沉重”才是太极拳的真功夫,才是太极拳“ 松净”的特征性表现。“不动手”的“柔软沉重”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使人感到其全身动作不论是十分缓慢的还是非常疾快的都有一种由脚至手抽丝样的整体性,反映出一种似乎匀速的浑厚稳重;初步达到了“不动手”,手臂还会尤其自觉明显的沉重,手臂的活动会有如在水中游泳似的有阻力感。而手臂主动动作,手臂则始终不会有自觉沉重与移动遇到阻力的感觉,而主动动作用很大的力会给人快慢飘忽的感觉,用小力飘忽轻浮更加明显,正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所以,“不动手”与“柔软沉重”是可以相互反映的。

  八、“不动手”不是单单指手  有很多人把“不动手”仅仅理解为是指手,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其实自古以来汉语中大量出现的“动手”都不是仅仅指手的动,而是指全身肢体的动作。李雅轩先生和郑曼青先生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手足不要自动”的论述。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中就明白地指出:“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二句要论……所谓练太极拳不动手,即是谓手足不能自动。”这段话对于现代太极拳界有些人尤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段话一是明确说明了杨澄甫先生秉承代代的传授认为“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与“练太极拳不动手”是同一个意义,二是明确说明了这“不动手”中的“手”并不是单单指手。必须明白:太极拳的“ 动犹静”是包括全身各部位的,所以这“手”是借代指全身肢体。如以脚为例,符合太极拳的法则要领,脚的前迈必须是全身由于虚领顶劲引起之沉、腰的作用、着地脚所传递来的劲力带动同侧胯内缩等等所引起的;其它腹、胸、背、肩等等之动都是无不由根于脚、主宰于腰的胯之动所引起的,只不过“手”的“动犹静”尤其明显和突出罢了。所以,结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不动手”的“手”是必须理解为手足和其它全身各部位的。

  九、只有“不动手”才能使人“终不得力”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一大因素就是以能够使别人的攻击“终不得力”的沾粘连随为根本。而沾粘连随之所以能够使人“终不得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 不动手”。因为“不动手”,全身能够始终保持“开展紧凑”而臂胸始终保持着不同的怀抱姿势,同时手臂中因为没有局部主动用力因而不会发生肌肉紧张僵硬,这手臂就成了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悬浮在空气中的“断臂”了;而由脚传递而来的、由腰所主宰的“四两”又使得这手臂具有十分的灵敏感觉和能够灵活随动,这样的手臂就既能使人感到柔软沉重而又不硬挺,既牵制了别人又与身体似乎是没有牢固的连接而无法控制,就像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成为浮在水面上的“葫芦”了,别人就无法将力量落实到这手臂中而作用到其身体了;如果别人突然攻击,就会感到如作用在一个没有固定的球体上而突然失去了方向和作用点,从而“捕风捉影,处处落空 ”。可见太极拳的“听劲”和“沾粘连随”是离不开这“不动手”的,“不动手”是沾粘连随使人“终不得力”的重大因素。

  十、只有“不动手”才能“发劲如放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