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转载]太极拳锻炼时意气运行的表现形式

[转载]太极拳锻炼时意气运行的表现形式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12 17:0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原文地址:太极拳锻炼时意气运行的表现形式作者:谈笑

太极拳锻炼时意气运行的表现形式

黄仁良

  太极拳锻炼时除了其外形动作的曲伸开合,应符合攻防技击的体用之外,更应注重于内形意气的运行方式。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心解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就是意气在全身运行的锻炼法则,“沉着”和“顺遂”是意气运行的关键所在。要达到“沉着”和“顺遂”,首先要做到全身放松与自然,不能有丝毫的牵强,也不要刻意地追求或以力使气。以心行气即为以意导气,用意念来引导内气的运行,这是内气在全身运行的方法问题。意念就是太极拳运动的灵魂,有意便有气,意动则气行。上面说的“心”是指心意,就是由大脑支配下的意念或意识;“气”并非是口鼻呼吸之气,而是指人体内部之精气,内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内气的运行除了意念的带领外,也需要外气呼吸的配合,又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指内气转换与运行的灵活,也指外形动作变换的灵活。能呼吸,才能达到行气的沉着和顺遂,能呼吸,才能运用吐纳将内气收敛或鼓荡,能呼吸,才能形成技击上的哼哈二气和吞吐开合,无论对技击或养生而言,太极拳锻炼对呼吸的配合极为重要。但是对初学者或尚未掌握呼吸规律和方法时,还是以自然呼吸为宜,偏面地强求呼吸只会有弊而无利。太极拳以内形的意气运行为主,以外形四肢动作为辅,是由内动带领外动,先由意动,继由气动,再由腰动,后由四肢动。意动和气动是属于内动,腰动和四肢动是属于外动,一般练拳者只知道手脚动作是由腰胯带动,岂知腰胯动仅属外动,尚未涉及于内动。记得先师教拳时说过;不要光想在腰的转动,应该想着肚皮(小腹)内在转动。起初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后来练拳逐渐深入到丹田内转时,丹田之气在腹腔内上下前后左右转动,才真正理解先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就是由内动带领外动。

太极拳行气的方法先是以意导气,继有以气运身,行气时既要沉着,又要顺遂,才能达到将气收敛入骨和便利从心的效果。知道了行气的方法,还必须了解意气运行全身时内外的表现形式,太极十三势歌诀云;“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净气腾然”,“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以及“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这是意气运行全身的表现形式之一。十三势行功心解又云:“气敛入骨”以及“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这是以气运身的表现形式之二,一是展放,二是收敛。根据太极拳阴阳虚实及矛盾对立统一的原理,意气的运行方式必然是一收一放,气遍身躯及气腾然或鼓荡就是展放的表现,意气的展放是由里达表。气贴于背及敛入脊骨就是收敛的表现,意气的收敛是由表及里。一收一放就是一吸一呼,也就是一张一弛,收是张,放是弛。这种对内气在全身的收放张弛现象,就好比黄浦江潮流的涨与落,涨潮时周边所有支流河道都贯满潮水,落潮时所有支流河道都在退水,这称为活水的河道,其河水是新鲜而不会发臭。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也谈到:“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人体的经络象一张网络错综复杂,迂回曲折地布满全身,气血沿着经络不断运行,象九曲珠那样无微不到。如若某部位使用拙力或僵持之劲,经脉便受阻而不畅,气血就停滞不前,长时期气血不通就能形成疾病。所以太极拳锻炼要求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使气血周流全身乃至皮毛梢节,无往而不利,即谓“气贯四梢”。四梢是为血梢、肉梢、筋梢、骨梢,即毛发为血之梢,舌尖为肉之梢,牙齿为骨之梢,手足指甲为筋之梢,使全身末梢部位都能有气血充溢。内气的展放与收敛,应符合易经所说;“弱势收缩,强势澎胀”的原理,从外形的表现来看,展放是由里达表属阳刚强势,不但躯体有松沉展放,四肢也有放长之势。收敛是由表及里属阴柔弱势,不但躯体有收缩上提,四肢也有曲蓄之势。根据太极拳原理是曲中有伸,伸中有曲,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讲究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就是由内动带领外动,内气的收敛和展放应与外形动作取得一致。以身躯部位而言,内气收敛时的表现形式为含胸收腹,背部上下相拔有气贴于背的感觉,使内气能敛入脊骨,由长强穴向上经夹脊、玉枕入泥丸。配合呼吸为吸,是外虚而内实,前虚而后实。内气展放时表现为平胸腹实,腰胯及全身松展,由舌尖搭桥处人中穴下行经膻中至小腹,气入丹田,也是养气于丹田,再松沉到涌泉。配合呼吸为呼,是内虚而外实,后虚而前实。但应注意全身的松展与下沉,决不是松散,展是有限度的外扩,散是无限的散漫,因为在松展同时还必须有顶劲与提裆存在,从百会穴至会阴穴的中心线不能松,气鼓荡而神内敛,必须是松而不散,沉而不重,轻而不浮。以四肢动作而言,内气收敛时的表现形式为曲蓄而有余,不单是手臂的曲蓄,掌指也有曲蓄表现,手掌心的劳功穴和足掌心的涌泉穴有微微收敛感觉。内气展放时的表现形式为伸展,不单是手臂的伸展,手掌也有展指凸掌的表现,劳功穴和涌泉穴有微微展放感觉。四肢曲伸的程度也应保持自然状态,要注意无过不及,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到位。四肢的曲伸又要讲究伸中有曲,曲中有伸。除此以外,眼神的收放,牙齿的轻扣和舌尖的上舐以及皮毛等细微之处,包括全身各部位也应随同内气的收敛与展放而有所表示,一收俱收,一放俱放,所谓:一动无有不动。在达到全身节节放松又节节贯串的前提下,做到内外上下协调一致,就是内外相合,神形合一。练拳时若能达到真正全体放松,心意静如止水,将会实现全体轻灵而通透,无我无为,无形无相,全身呈一片空灵的感觉,这就是太极拳锻炼的较高境界。对有志于传统太极拳术深入研究及苦练者,就可分阶段进行对意气在体内运行的锻炼,数年后就自会达到内气“沉着”和“顺遂”地运行于全身的锻炼效果。

太极拳讲究的是腹式逆呼吸法,以意念引导内气在全身的运行,外气口鼻的呼吸仅是配合内气的运行。关于太极拳的呼吸要求和意气分三阶段运行的锻炼方法,在习练指南中已有论述,这三阶段锻炼方法就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由局部到全面的训练方法。丹田内转法即是内气运行的初级锻炼阶段,是为达到练精化气目标,使体内的元精与元气相结合,这是精气在腹腔范围内的运行方式。小周天运转法是内气运行的中级锻炼阶段,为达到任督两脉贯通和练气化神目标,使体内的元精、元气、元神相结合,这是精气神在躯体范围内上下前后的运行方式。体呼吸法是内气运行的高级锻炼阶段,为达到全身气血通畅和练神还虚目标,这是内气在全身范围包括四肢及皮毛等末梢部位的运行方式。至此阶段就需要进一步了解人体经络穴位的基础知识,如能使内气的收放,能沿着全身经络穴位运行,则对养生健身的效果就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