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转载]《简谈陈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锻炼》(2)

[转载]《简谈陈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锻炼》(2)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30 16:5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在运用这些方法时,一方面要求,破坏对方的重心平衡,要求使对方的肢体动作不灵活,要求使对方处于不利形势。而另一方面却同时要求使自己的重心平衡处于稳定状态,要求自己的动作灵便自如;要求自己的形势有利。一句话,使对方处于背劲,而自己处于顺劲。

因此,概括了各种动作的特性,而形成了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尾闾中正”,“气沉丹田”,“扣裆劲”等等,实际上是使重心下沉保持稳定,同时随对手的情势而变化重心在两足间的位置,使对手莫测虚实,找不到我方的“力点”,而我方却能随时取得有利地位保持自己的稳定的平衡。而“沉肩垂肘”,“肘不贴肋”,“下塌外辗”等等,则是使自己的手臂不致被逼受制,便于引击,诸如此类的规则。总之,就是要达到“下盘坚实,上盘灵动”的要求。

但是,这些动作要求与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动作与习惯,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矫正动作,克服差异而达到要求。拳式和推手正是为达到这个目的的必要手段。

拳式是怎么形成的,又有什么效果呢?

筒略说来,大致是这样的:

在对敌搏斗中,由于攻击和防守的部位不同(上、中、下盘,左、右侧,前、后方)使用的肢体不同(手、足、肩、肘、胯、膝……)运用的方法不同(摔、打、拿:拿脉、抓筋、反骨等)必然形成各种各样的招式。这些招式最初被总结出来时往往是单个的,也就是单式,各单式的分别锻练是拳式的一种练法。另外,为了练习的便利和有趣,将各有关单式连贯起来就形成了拳的套路。

拳式的连贯并不是随意的,每一套路的创立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要考虑动作的刚柔难易,要便于初学;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如陈氏老架,头趟动作较简单、和缓、舒展,以缠丝劲为主,柔多刚少,较易学习。二趟动作较复杂,疾速、紧凑、以抖劲为主,刚多柔少,难度更高。就符合这个原则。不仅如此,就以头趟来说第二个金刚捣碓以前的动作较简单,而以后逐渐复杂,也是同样道理。再者,还要考虑到运动时张弛,而使动作快慢不同,大小不同的招式要配合起来,使练习的人不致过于紧张,也不致过于松懈。如头趟中配合了七、八个单鞭,两趟倒卷肱、三趟运手都是附带起这个作用的。三则,拳式的作用主要在于它所包含的动作过程,可以说除了极少的动作,属于换劲沉气,如金刚捣碓之外,几乎都包含着一定的用法。各招式之间只有用法明显和不十分明显的差别,用法明显的,如六封四闭、指裆捶、双摆莲、十字摆莲等等。用法不明显、不确定而实用范围实际上更广的如,运手、倒卷肱等等。各式的连贯也是以其相互间有无必然联系为标准的,不能任意连接。

在拳式练习中,每个招式要求不违反上述原则并且使自己的肢体作出路线不同,速度不同的动作,简括地说,就是将若干走顺劲的动作连接一气,保持白己始终不走背劲,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这些用劲的路线、呈复杂的曲线形状,不是简单的圆圈而是复杂的近似于螺旋形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缠丝劲。此外,运用打法时发劲迅速,动作松活,富有弹性,叫做抖劲。(缠丝劲、抖劲的解说见下文)

在拳式练习中,各式的目的、作用必须弄清楚,假想对手的位置:形势也要弄清楚,这样才能使手法、身法、步法、眼神、耳音等等配合得完整、周密没有漏洞。

还需要了解拳式锻练的过程,主要是矫正动作的过程。每次练习都不是简单地重复拳式动作,而是对动作的部位、路线、速度、用劲刚柔等等,按拳式的要求即立身中正安舒、“尾闾中正”,肘不贴“肋”等进行改正。这又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最初是肢体动作的大小,部位的高低,次序的先后能否大致相合,这主要是记忆套路。套路记熟则进一步求劲路的曲直,用劲的缠抖、变化的迟速是否合乎要求,这一步作到以后可算初步掌握拳式,此后,求最大身法时每一动作的细节是否相合;最快、最微细的变化动作是否配合得当。最后则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就是在拳式中不必特别注意而无论任何身法的任何动作都能完全作到周身相随,不违反各项规则。拳式锻炼的过程,是在动作上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纠正错误动作,因此,每一招式都可能反复地感觉不顺当,需要反复地改正动作,但开始时粗略,以后的精细,开始时是大的部位和动作,以后则是极细小的。如果只按套路简单地重复,尽管所作的练习次数再多,运动量再大,练习时间再长,也难以掌握精细,正确的高难技巧。

陈氏老架的头趟和二趟运动的速度不同,强度不同;两趟的大身法和小身法的运动量,难度也不一致,其体育及医疗的效果自有差异,但由于练习时,中枢神经的兴奋点——意守部位都比较集中和固定,可使大脑皮质的其他部位得到抑制和休息,而同样能起与气功疗法(指站功、坐功)相同的作用——即所称练拳是“动中求静”,坐功、站功是“静中求动”。

由于这些拳式难度很大,不易掌握,学习时必须付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有一定的艰苦性,在意志锻练方面也有相当的效果。

在练功时,太极拳与形意拳、八卦拳等类拳术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内劲”,究竟什么是内劲,从目前情况看,的确有待体育界医学界作进一步的详细研究,下面只简单摆一摆有关现象和问题。

在练拳式时,都必须保持小腹部分膨胀坚实,而周身松软灵活,并且除对眼神耳音及招式部分需有一定的注意之外,还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小腹部分)动作都由丹田领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凡意守的有关部位的神经都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而致血循环加快,毛细管扩张;发热、发胀,出汗,并出现有如蚂蚁爬行般的制痒感觉。手臂足部运动时如同以小棍拨水的簌簌抖动的感觉,会阴、涌泉等穴位和小腹部分的震动和冲击等等。这是我们个人已经体验到的,其他未列在内。其中有些感觉和现象是其他运动所没有的。对这有什么功能,我们虽还抱着存疑的态度,但从根本说仍都只是生理所固有的而平常不大显著的现象罢了。这些现象可以认为对健康是有益的。是能够增强和改善生理机能的。例如,增强力量,提高速度、灵敏性等。对提高搏斗技巧肯定是有帮助的,可是在这里要辨明一点:人体的运动虽然很复杂,但所遵循的仍然是力学的规律,各种生理机能的改善不都是与它有直接关系的。人体运动的技巧不能违反这些客观规律而只能运用它。因此,即使“内功”到了“相当”火候也同样得遵守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在拳术里的具体表现就是上文说过的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等等。这里不再重复。总之,“内功”是有益的。其现象是符合生理规律的。但决非神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