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拳运动的保健效果(2)

太极拳运动的保健效果(2)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9-05 07:4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以不顶抗的方式轻松化解对方的纠缠,其原因皆源于竖力破横力的力学原理。F × cos90°= 0(F表示横力、cos90°表示横力在垂直面的投影,其作用力为零。)此公式是指双方在典型角度接触时受力情况。从理论上讲,对方无论用多大的纯水平力打来,只要能够让空,仅用微小的垂直力,即可打动它。但是,不可忽略,实战中,他手臂还有身体的支撑力存在及力的角度不断变化。假设,以对方来力的垂直面为界,此时,我的力逆彼力的方向就会产生顶抗,角度越大费力越大,如果二力在同一直线上,就形成对顶,当然大力推动小力。对顶是太极一大禁忌。顺势借力方体现出太极的风采。我用力的角度只要顺着对方力的方向变化就可以借力,角度不同借力的大小不同。当我与他的力“一顺”时,为二力合一,此时最省力。太极拳讲究“力从人借,劲从己发”,“四两拨千斤”体现了太极拳的特征。对方用力打来,当我用右前臂的侧面‘才朋’接住来力,则后面大臂及各关节全部松开并保持全身机体柔韧的弹性劲,缓冲对方的来力,保证了身体的稳定。当来劲传到我身上时,随之向右后转身,同时重心向左前方转移,使对方打来的力在右侧让空,手臂再随着一捋,彼将沿着我转身的切线方向放出。太极身形的运行方式是通过折叠往复运动,进退为一正一反两个“S”组成,合起来正好形成一个“∞”字路线。所以,当我身右侧向后转时,身体的重心已转向左前侧,正好面对引进的对方身体。因此,即使对方反应灵敏,打空后迅速回撤,我已蓄而待发了,仍可借其惯性,将他发出。太极化解方式如同大禹治水,不是堵挡,而是疏导,顺其自然。

  太极拳在腰的带动下,全身各部螺旋依序运行,其力点的运行轨迹在运动力学上称为“牵连运动”,属于空间力系。将其着力点在X、Y、Z三个轴形成的坐标上投影,进行分析,可以明确显示出螺旋力时刻产生不同方向变化。因此,仅单方向的力不能控制住这种力,如果,以全力固住此力点,用力者全身必然呆僵而被击。可见,太极拳易守能攻,更何况太极“柔腰百折如无骨,一动处处都是手”使应对者防不胜防。

  具备了以上太极推手技术后,还要掌握脱手对抗的能力才能实战,这就是太极散手。仍然采取后发制人的方式,“彼不动、我不动、我意在先;彼一动、我先动、我劲在先”。“大写意”是太极散手的大手笔,应对突袭疏而不漏,在对方出手打来时,太极功夫就会做出下意识的反应,接住来手,我用力与他大小相等,方向一致,速度相同,掐量不差一丝一毫。劲力与他横竖相克,以无招胜有招,与彼不即不离,如影随形。对抗过程中会出现脱手,要做到“劲断意不断,劲断意相连”。在双方周旋中,进攻者连续用力,必然气喘吁吁,重心上浮而失稳。而太极劲不用拙力,呼吸与动作协调一致,双方比较,劲长者必然可击败劲短者,有章法的胜过乱打的。

  由于太极拳不主动进攻,就不会出现矢向力和棱角,相当于不授人以柄,使对方无懈可击。太极拳处处圆活,左右逢源,因此,太极拳常常被形容为推来让去,消极不作为。其实,实战中太极拳在与对方应对中随时调整身形、达到中正安舒,时刻摸向对方不得劲处,只要对方一给劲或身体稍出现呆滞处就可借力,以此为契机,将内劲渗透到可导致对方身体失重点上,迫使对方逐渐失稳欲倒。此时发人,一蹴而就仅在抖转之间。太极是武术的上乘功夫,太极高手具有大家风范,思机敏而行憨厚,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出手,一旦还击势如破竹。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华山论剑”切磋武艺,不光动口必须动手,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而正确的理论又源于实践,只有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才能不断提高技艺。训练与实战是必修课。在此,仅以亲身经历,阐述太极拳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