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火”燃锅,“水”在“锅”里遇热化为气,即实现内气生,水火既济。
3、对抽丝、螺旋、缠丝三劲的独特见解
太极拳的劲别,林林总总,数百年来各派高手都有不少精辟的总结并应用于较技、击敌。对抽丝劲、
螺旋劲和缠丝劲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太极劲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太极拳家和研究者对此费
了不少心血去体会研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中国太极拳界引起了一场
对这三个劲别的激烈争论。这时父亲已经调至北戴河工作。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给父亲来信,请他谈谈
对三个劲别的认识。父亲根据自己对各流派太极拳的研究心得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964年10月21
日《体育报》上,使这三个劲别的含义清晰化,也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家父认为,“抽丝”不应单作一种“劲”,还是以“运劲如抽丝”的说法比较恰当,它是各式太极拳
的原则要求之一。运劲如抽丝,这在杨、吴、孙等式太极拳中的形象比较明显,陈式太极拳对此也有
严格的要求。它在推手技击运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用以制胜的一种“劲”。螺旋劲是呈螺旋运
动发出的劲,是用以制胜的一种劲别。螺旋劲只击对方一点,令对方失势或仆倒,这种劲存在于各式
太极拳中,这种劲是转着往前走,往后走,不是直来直去,也不是转了以后再走,走了以后再转,往
外发人非要用这种劲。发缠丝劲时,腰腹旋转的运动量大而方法多变。在腰转动的同时,腹肌也在左
旋右转,呈大小不同的圈交替旋转,并与意结合。由腰发动的劲,经脊背带动上臂、前臂旋转贯达于
手指,臂向里转,小指扣劲
为里缠丝,臂向外转,大指扣劲为外缠丝,下肢也要有缠丝动作的配合。缠丝劲和螺旋劲最
明显的区别在于应用,缠丝劲达到手指后并不结束,不是以击中对方一点为目的,而是使对
方的被缠之处,因被缠成“拧麻花”样而失败。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劲别。父亲的
这些见解在当时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统一认识的作用。
4、
技击的最高境界,应物自然
数百年来,无数太极拳家都在追求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但到底什么是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呢?
古典太极拳论上说;“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但神明是什么样的境界,难以用文字说清。现代有人说
条件反射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很多太极拳家对此说法不以为然。
家父对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应物自然。何谓应物自然?父亲经常讲这样一
个故事,来说明什么是应物自然。王茂斋师祖是做买卖的,一天晚上,他踟躇独行在阴暗的胡同里。
这时有一个人从后面走来,在王茂斋肩上轻轻地拍了拍说:“请问。。。”王茂斋回头一看,人飞出
去不见了。原来这个人是向他问路的,但当这个人触及王茂斋的肩膀未讲完自己要说的话时己被王茂
斋身上的自然反应打了出去。父亲说完这个故事后说,所谓应物自然是指不是故意或有准备地把人发
出去,而是与人接触后的自然反应,引进落空,借力把人打出去。这种发放已不受人的大脑指挥,沾
着何处何处击,沾触点反应打人,而不是用固定的招数打人,这种功夫在身,则处处可以发人,这就
是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
父亲自己在应物自然方面也有过体会。一九八八年四月,父亲回山东老家。老家有不少人也练太极拳
,有些是父亲的弟子,有的是同为掖县老乡的王茂斋师祖以前传下来的门人弟子。他们听说父亲回来
了,很高兴,纷纷前来请教。县里有一位中医,练太极拳有四十多年了,对父亲十分尊重。我老家门
前有一条小胡同,他们一行人坐车到胡同口下车,这位医生走得快,先其他人走到父亲面前。父亲坐
着,见他们来了,想起来迎接他们,那医生用双手轻轻一按,意思说,你不用起来了,不要客气。父
亲在触及对方的手时,已站了起来,那医生腾空飞了出去,摔到院子里的水泥晒谷场上,两个胳膊肘
都捧破了。其他来人大吃一惊,以为父亲生气打了他,其实不是,那是一种应物自然的本能反应。
日本投降后,设在太庙的太极拳研究会很活跃,在那里学太极拳的人很多,当时北平政府管武术的官
员叫张之江,曾送给太极拳研究会一块匾(上题“健康乐园,’)。送匾那天,委员们都在研究会等
候张之江的到来。等了很久,还不见人来,人们就到研究会的房子外面喝茶,抽烟,聊天。此时正值
冬天,人们坐冷了就站起来,走动一会儿再坐下去,不少人翘首望着门外,希望张之江快点到来。其
中有一个姓张的委员,50多岁,个子高大,体重200斤左右。他趁父亲抬头向外望的时候,突然抓住
父亲的一条臂膀往后下采带,要给父亲开个玩笑。在他双手欲发劲的瞬间,父亲碎然借力发放,对方
腾空跃出,重重地摔到地上。大家很快地围过去把他拉起来,一迭连声的问:“怎么样,跌伤了吗?
”张说:“今天就是摔死我也高兴,我知道了经梧师弟有如此深厚的功夫。”
还有一次,在中山公园,父亲正与师兄弟们一起推手切磋,王子英师爷从后门进来,大家对他十分敬
重。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他身上了。这时有一个姓刘的师叔,他的力气大在师兄弟中是出了名的。他趁
父亲的注意力集中在王子英师爷身上时,冷不防从后面拦腰抱住父亲,要把父亲摔倒。父亲在不知不
觉中沉身转腰,只听“啊”的一声,对方的肘脱臼了,后来刘师叔吊着臂膀一个多月才好。父亲说,
他们对我都不存恶意,我对他们也不存恶意。他们是想试试我在无防备的情况下功夫如何,而我也是
自然反应把他们放了出去。假如他是在我有准备的时候攻我,我可能不会那么巧的把他们打出去。这
是一种应物自然的本能反应。“这种应物自然的功夫比起前辈来差多了。他们己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
界,我只不过学着做而已。”
一九八五年隆冬季节,一位日本友人由河北省卫生厅介绍到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学气功。这位日
本友人在学气功时接触到了太极内功,还听气功老师说,创编太极内功的人叫李经梧,在本院工作。
他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提出要见家父。在院领导的陪同下,日本人在体疗室见到父亲正在和徒弟、
学生推手。他对推手不以为然,认为是互相配合闹着玩的,不相信这推手是“功夫”。同时提出要与
父亲试手。父亲通过翻译问这位日本人学过拳术没有,没有学过就不必比试了。日本人说,在日本跟
老师学过陈式太极拳,老师的老师是台湾的,也学过少林拳和其他武术。父亲听了,答应同他试试。
两人一搭手,这位日本人很内行,懂劲功夫不错,守静不妄动。用父亲后来的话说:“他听住劲,一
点也不给。”太极推手,对方若一点也不给劲,就借不到对方的力,自己的力也难起作用。相持片刻
后,父亲稍一引,对方马上起了反应,用力抗住,李经梧立即顺势借力,一下子把对方制倒于地。这
位日本人不服气,把身上一的羽绒衣脱掉,再度交手。这下日本人不再守静,一上手就发劲攻来,这
刚好是父亲所需要的,他双手朋住对方,沉气转腰,手上缠丝劲爆发,对方又应手而倒。还没等旁边
围观的人回过神来,那日本人从地上站起来,向父亲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还未看到您是如何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