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心得 > 转领悟太极李树峻口述(6)

转领悟太极李树峻口述(6)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25 13:07 编辑: 网络 查看:

父亲晚年曾经深有憾意的向我述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五十年代末期的一天,在中山公园,杨禹廷师爷因故没有到拳场,父亲正在和诸位师兄弟练拳、切磋。这时来了一位操外地口音,身高一米八以上魁梧健壮的汉子,废话不说,指名要找“五虎上将”较技。当时气氛很是紧张,大家面面相觑,最后将目光都集中到了父亲身上。父亲也是心中忐忑,不知此人是什么来头,就好言相劝,想只做一下简单的交流,不想较技。但此人非但不听,且出言不逊。万般无奈父亲只好出面接招。当时父亲的技艺虽然在本门师兄弟里面已经出类拔萃,且已经将太极内功融入了推手,但是却很少和外人过招,即使有过过招,大家也是彼此熟悉,切磋一下点到为止。这样的实战经验很少。为了不为人所制,父亲没有妄动,只是采取太极起式虚虚站定。那人二话不说突然发招,拳脚相加,父亲抬手一个“抱七星”,只见那人腾空而起,砸向拳场边上的一个照壁。无巧不成书,照壁上在抬手的位置钉了几个一虎口长的铁钉,是大家平时用来挂衣物用的。那人的头部就撞在了其中一个铁钉上,铁钉撞入后脑,当时就很痛苦的捂着后脑勺蹲在了地上,大家马上围了上去,那人勉强的站了起来就要离开,父亲看到那人已经受伤,二话没说赶紧和几个师兄弟叫了一辆黄包车将其送到了就近的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后又留了足够的押金和联系方式。后来再到医院看望,据医生讲,那人只是做了一下简单的包扎就带着余下的押金离开了医院,后来不知所踪。

讲到这里父亲满含悔意的说,如果事情发生在现在,这个事情就有可能避免,但当时因为自己的功夫还没有达到收发自如的境界,加之那人来势汹汹,也只好全力而为之。才出现了这种不想看到的结局。

此后的数十年来,他与人推手比试,都是点到为止,再没有发生过伤人的事情。也因此他经常告诫徒弟,象“捧、挤劲”这类劲,能打散别人的内气,很可能会伤及对方内脏,除非万不得已不准使用。特别是在友好推手切磋时更不准发。有一次,一位有一定推手功夫的太极拳爱好者,在北戴河见到了家父。他早闻大名,这次一见面非要搭搭手见识一下名家风范。两人一搭手,父亲就用粘劲盖住方,使其不能动弹,然后家父稍微一动,在对方即将跌出时收了手。父亲后来对学生说:“对方明白就行了,不要让人难堪,别人学到这个程度也不容易。”

父亲晚年对推手的认识和实践已入化境(这在现在珍藏的一些音像资料中可窥一斑)。比如,过去推手讲引进落空,通常是接来劲时坐腿转腰,把人带过来再打出去。父亲在青壮年时是这样教我的,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父亲在晚年认为这样易出破绽,容易让人顺势借力打过来。他认为在沾着点作很小的旋转即可引进落空,不用坐腿退回,也能达到“合即出”制人的目的。也就是前辈太极拳家所说的“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的艺术。

一九五八年受国家体委委托,家父与李剑华、李天骥、唐豪、顾留馨、陈照魁等同志共同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其中“陈式太极拳”传统一路动作说明,由家父和李剑华执笔,本应家父示范拍照,但家父谦和不肯,推荐陈师后代陈照奎师弟拍照图示,并亲自指导拳架,陈式太极拳一路书写完稿后,因某些原因未能及时出版,稿件由顾留馨同志带走。在后来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中被采用,但只字不提家父及其他参加编写者的名字,武术界知者为之不平,父亲却坦然一笑。父亲的这种坦荡胸怀、淡泊名利至今影响着我。

二悟

(一)

解悟太极

太极拳的学习、进步过程是对自己肯定-否定-再肯定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一个过程,并且要“损之又损”。

严格说来,练太极拳的过程,也是一个以技入道的过程。“道”才是太极拳(乃至世间一切现象)的本体。老子曾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说出了修道的两层次第,也是我们学习太极拳的“加减法”。“为学日益”是指在初学时,我们不但要勤学苦练,还要多向老师请教,平时要细细揣摩老师的拳架细节。要多交手,多接触高人,从多方面吸收营养。因为只有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才能促进我们拳艺的进步,才能更深刻的领悟太极拳的道理,才能在对拳法的一招一式的锤炼中,把我们练拳中的错误习惯、错误观念看得更清。通过阅历丰富和知识修养的积累,来促使对太极拳的豁然开悟。所以要多下功夫,多思考,乃至于多读书多历练,这就是“为学日益”的道理。是加法。

“为道日损”则是说当我们领悟了太极拳的本质规律之后,随着领悟的深入,你会发现,我们练拳或推手过程中的“顶、偏、丢,抗,浮,重等弊病,都来之于我们自身的妄念(主观臆测),这些妄念使我们不能形神合一。回头看看自己练拳的每一点进步,并不是我们在身心上增加了什么,而是扔掉了许多,扔掉了我们由偏执、妄念、所带来的种种毛病。使我们原有的本能得以活泼泼的显露出来。

扔的越干净,自然的功夫越显露,进步也越快。所以,练拳到了这一层是一个去习气,去障碍,“去伪存真”的过程,是减法。

这一步是让我们学会扔掉,扔掉来自身心的一切****,所谓的拳法、拳论,不过是引导你领悟太极奥妙的方便法而已。是渡海的船。所以老子说:“为道日损”,还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呢!

记得家父李经梧常说这样一句话:“动手的功夫,一过脑子就晚了”这句话足以让我们悟出太极拳的三昧。打个比方,我们在餐桌上吃饭,有时不小心会把筷子碰掉,在筷子掉落餐桌的一瞬间,我们往往会一把将它接住,这种瞬间的反应,我们靠的是什么?是大脑吗?不是,是本能的自然反应,我们在打拳或与人交手时,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自然反应呢?因为我们的心不能纯一,不能无分别,也就不能显露自心的本能。所以,太极拳的修炼过程就是一个返本还原的过程,由回归自心的本能,达到应物自然的境界。

要想达到应物自然的境界,光从肢体的训练是不够的,更要从修心上下功夫。如果没有修心的功夫,太极拳就不会达到上乘的境界。因为一切万事万物都要靠我们的心去鉴别,然而,我们的心怎样才能纯一而无分别呢?无分别又如何能应万变呢?

佛家有将“镜”喻“心”之说法,神秀大师有篇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正道出了心地功夫的修行方法。“菩提”即是“觉悟”的意思,我们日常不断的盘架子,推手,就是要通过身体这棵“菩提树”,以“时时勤拂拭”的方式,来省察我们存在的毛病,来“拂拭”掉我们心上的主观分别和执着的尘垢。让心体如明镜一样,一尘不染,对内能照清自己,对外更把对方照的清清楚楚,哪怕对方有一点意动,透内透外,达到“知己知彼”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