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起势怎样练
作者 魏坤梁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起势”很简单,就是在两脚开立之“站桩”的基础上将两手向前平举至与肩同高,然后再略回收向下按至两胯的侧前方。
“起势”这样的动作虽然很简单,但对于太极拳而言要能够做到合格却是很不容易的。有些太极拳前辈认为“起势”做合格了就相当于太极拳有一半学会了。这种说法似乎很夸大,其实从某一角度说确实如此,那就是从数学几何分析的角度出发而言。任何武术的手动作虽然千变万化,然而手的动作轨迹都是可以用直角坐标图来表示的,直角坐标图只有上下和左右两个方向,因此所有手的动作无非就是上下和左右两个方向运动的组合而已,太极拳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所有太极拳的动作都是由上下方向的运动和左右方向的运动合成的;太极拳为了实施使得敌人“终不得力”的“沾粘连随”,手肩的活动必须追求肩臂与手的局部不能主动用力;而手臂既要活动,肩臂与手又要局部不主动用力,对于手的左右方向的活动是可以用身躯的旋转来实现带动的;但是手的向上活动,身躯的旋转就没法带动了,所以,对于太极拳而言,手向上运动的难度要比向左右方向运动的难度为大,这样分析的话,说“起势”做好了相当于太极拳有一半学会了就一点也不夸大了。由此可见练好“起势”对于太极拳锻炼的重要性了。
依赖身躯的左右旋转引起手臂的左右运动,就象货郎鼓的鼓杆转动带动连在鼓上的两条绳子转动。但是鼓杆转动带动鼓绳转动,鼓杆的转动是必需有一定快之速度,鼓绳才会由于旋转惯性发生转动;鼓杆如果缓慢转动,旋转惯性不明显,鼓绳是转动不起来的。而太极拳的经常练习速度正是缓慢的,因此太极拳之手臂的左右运动并不是完全由身躯的旋转所带动的,而是借助身躯微微缓慢的旋转所发生的力量(现代运动力学称为“动量传递”)传递给手臂从而引起手臂运动的。而“起势”中手的向上运动正也是这个原理。
将身躯之力传递给手臂,使得手向上运动,上海的 金仁霖老师介绍了叶大密先生传下来一个很有效的锻炼方法,那就是利用整个身躯的前后摆动引起手臂的前荡后摆。我是这样练习的:
初练时,全身尽量放松,尤其是两肩臂尽量放松,两手始终松软,手指微微张开、微微弯曲,两腋略微张开,在两脚小开立的“站桩”基础上,以两脚的小腿后部极力用力、后脚跟极力向地蹬撑引起整个身躯以两脚踝为轴前倾,在整个身躯前倾的同时,整个身躯向后撑靠,手不要跟着身躯的前倾向前摆,而是借身躯前倾的反作用向后摆动;当整个身躯前倾到将失去站立平衡时再以两脚的前脚掌极力向地蹬撑引起整个身躯以两脚踝为轴后仰,两手不要跟着向后荡,而是借身躯后仰的反作用向前摆荡;直到整个身躯向后仰也将失去站立平衡时再重复整个身躯以两脚踝为轴的前倾,手也再借身躯前倾的反作用向后摆动;然后整个身躯再后仰,手也再向前摆荡,如此反复进行。
上述练习中两大臂不能贴肋,腋下必须有空隙,不然手臂就难以由于身躯的反作用被带动;手臂在摆荡中必须尽量保持放松,尤其注意肘部不能用力,要努力借身体后靠的反作用力使得手向前摆荡,手臂的前荡过程中,可以略含胸以助手臂的前荡。这种摆荡中的手臂就象是绳鞭,绳鞭摆荡必定是鞭梢领先,而手臂向前上摆荡也必然是手领先而肘部总是滞后被动地带动并略下垂的;这种锻炼中身躯前倾时腰不可向前弯曲,身躯后仰时腰不可向后弯曲;身躯前倾时后脚跟极力向地蹬撑是使得脚跟不离地和身体重心尽量向后移动,而身躯后仰时前脚掌极力向地蹬撑是使得脚掌不翘起和身体重心尽量向前移动,从而使得身躯和手的前后摆荡的幅度尽量大些;这种体内反应与一般人的反应恰好相反,这种特别的反应对于以后步法轻灵的锻炼、避免双重有很大的好处;脚的向地蹬撑不能用脚与小腿局部的用力,而是必须凭借整个身体下沉的力量;沉肩对于手的向前摆荡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沉肩不能是肩的局部向下沉降,而是在外形上没有反映的由于腰胯的作用下整个身躯往下沉将两肩也往下拖坠;沉肩引起手向前摆荡就象是翘翘板的一头是手,另一头是肩,手的上提是由于肩的下沉。
这种锻炼开始时应该经常抽空单独练习,开始时身体前后摇摆的幅度需要较大,手被身躯摆动的反作用所带动只能向前摆荡起很小的幅度,而且手的摆荡中存在着较多的惯性作用,然而继续锻炼下去,手就能够渐渐摆荡得越来越高了,手臂被动运动中的惯性作用也会越来越小了,直到手臂能够感到由于身躯摆动的反作用不由自主地被动地向前摆荡到与肩同高的幅度,身躯摆动的幅度反而可以越来越小了,直至根本不需要整个身躯前后摆动,只要身躯之内有了这种摆动中身躯整体后撑等的反应,手臂就能够被一股传递性的力量所作用不由自主地被动地向前摆荡到与肩同高了。如果能够到了这种地步,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就已经打下很好的基础了,太极拳的起势当然也能够合格完成了。
太极拳的“起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⑴在“站桩”的基础上,由下而上敛腹含胸,在不屈膝的前提下,两胯向下松沉,将全身肌肉松沉的一股内力沉降到脚下;在身躯尽量没有后仰的前提下,腰骶部后撑带动整个身躯后撑引起两臂被动地微内旋向两侧张开、以手指领先向前荡起,手指始终松软微屈;要尽量追求两手是被整个身躯的下沉、两肩的松沉、由脚开始整个身躯后撑的一股反作用力传递到手臂所引起向前荡起来的,两脚下有身体重心下降沉甸甸的感觉。必须注意两肩不能被抬起,两肩如果被抬起,身躯的力量就不可能传递至手臂了,两手的向前上提就必然是手臂局部主动在用力了,这样的动作就不可能沾粘连随了;两手臂提起时应该略呈弧形,就是两肘的宽度略大于两手的宽度,手臂的荡起必须以手领先带动肘部,因而肘部总是微沉垂的,手向前荡起到
这一动作的武术作用只能是“沾粘连随”的“接劲”。假设敌人由正前方用两手向我胸部推击而来,我就用两手相迎,以小臂近腕部上下与敌人的两臂相接触。“接劲”要保证不与敌人发生顶抗,就象是接飞来的蓝球一样,所以要主动地将两手由下尽量向前伸至与敌人的两臂相接触,但两手对于身体而言必须是被动的,这样才能保持与对方不是冲击性、碰撞性的接触。“接劲”可能有四种情况:①两手臂与敌人两手臂的下方与内侧相接触,这样,两手的距离应不大于两乳头的距离;②两手臂与敌人两手臂的上方与外侧相接触,这样,两手的距离应与肩同宽;③另两种是一手臂与敌人一手臂的内侧、另一手臂与敌人另一手臂的外侧相接触,两手的距离就均应约与两乳头同宽。由于这样的武术作用,两手掌应该约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