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术家的不断锤炼、积累和发展,在唱、念、做、打多方面形成了华彩纷呈、门派独立的风格,在世界艺坛上占有重要席位。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是我国京剧界表演艺术大师,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自创流派和脍炙人口的唱腔,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即闻名于世。他们都是男性饰演旦角,人们称之为“四大名旦”。
1960年,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院院长梅兰芳到博山演出
建国前,他们多在京、津、沪等大中城市演出。像山东博山区这样的小县,就很难得以光临了。解放后,他们实践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深入基层和群众中为人民演出。自1950年至1960年间,他们竟然都光临以工矿区闻名的山东博山演出,给京剧历史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佳话,值得书之.博山区虽然是个县城,自明清以来文化十分发达,曾出了六个尚书级大官,其中以康熙年间的文定公,兵、吏、户三部尚书、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最著名。这些封建官员将北京的文化习俗带回故乡,加上博山的陶瓷琉璃煤炭的发展给博山经济带来了一度辉煌。博山,又曾是淄博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这些因素和条件,促使这里的群众非常喜欢京剧,不少名角常来这里演出,又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欣赏水平。人称这里是一片京剧的热土。
本文按他们来博山的先后,介绍当时的演出盛况。
首次来博山演出的是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最早叫承麟,原名艳秋字玉霜,后改为砚秋字御霜,北京满族正黄旗人。幼年家贫卖身学艺于荣蝶仙门下,学唱京剧受尽凌辱。在“变嗓”期间,幸亏人称“戏曲界的诸葛武侯”,罗瘿公出银为他赎身营救,躲过“变嗓”中厄难,后潜心京剧事业,终成为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他曾悉心向王瑶卿求教,并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每次演出,都为程砚秋在台前设了专席,观摩之后,要程砚秋谈感想、收获并提出问题,然后梅兰芳加以评析和引导,对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同时,对唱腔、表情作示范辅导并虚心地相互切磋,鼓励弟子提出独到见解,共同提高。程砚秋没有梅兰芳那样响亮的金嗓子,他就在学习梅派韵味的基础上,注重四声,讲究音韵,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以气催声、以声传情的唱腔。加上他善于改革唱腔,使唱腔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程派唱腔。
1950年6月16日,程砚秋率领“秋声旅行剧团”来到京剧氛围很浓的山城博山,下榻于当时较高级的旅馆——博山区鱼市街的“卫生浴池”旅馆。随来的主要角色有:名须生于世文、张春彦,其徒弟花旦李丹林、武生钟鸣岐、名净苏连汉等。从6月7日晚在博山解放大戏院(即博山旧进德会泳仙楼、博山电影院前身)演出。至6月11日共演出5场,场系晚场。其演出剧目,除前场由配角各自演出一些拿手剧目外,程砚秋演出的剧目次序是:《红鬃烈马》、《窦娥冤》、《锁麟囊》、《春闺梦》、《荒山泪》。演出时剧团人手不足,遂请在博山演出的刘俊文剧团助演,其中还有博山票友善演丑角的石毓恩(当地人称他石龙子)先生。演出第二天,程砚秋饰《窦娥冤》中窦娥时,团里无更合适人选演禁婆,程特请石毓恩配演“禁婆”。博山票友能为京城名角配戏,既表现了专业演员与业余票友鱼水交融的关系,也说明博山京剧票友人才济济,京剧在这块热土中的基础之坚实。此事被博山票友传为美谈。博山票友很懂戏,有人近乎痴迷,一招一式绝不含糊。这种认真精神使名角也刮目相看。不少名演员第一次来博山都要访名票、拜门子,以免让票友看出不“规范”之处“喊倒好”。这样更促进了京剧名角和票友之间和谐共进。程砚秋、梅兰芳、奚啸伯、马连良等著名演员都与博山票友有着不同的个人友谊。如博山名京胡演奏家贾子孚曾为梅兰芳保过腔,梅大师送给了贾子孚先生一把京胡。
程砚秋擅演贞静娴雅、品德端庄的中下层中青年女性,善于表现她们在爱情、生活中的悲惨遭遇和高尚品德。由于他的嗓音条件不够理想,也增加了他成功的难度。但程砚秋在最终取得了成功。开演第一天是《红鬃烈马》,他饰演王宝钏。一出场挑开门帘,观众从鼓板中企盼的程砚秋终于露面了。大家一看,啊,原来是一个大汉扮成的中年古装妇女出场。这年程砚秋已46岁,个子大,身体胖,与原来想象的美丽名旦不一样了,台下引起一阵轻微哄笑唏嘘之声。台上的程先生依然作他的戏。霎时,即被他那轻盈贴体的举止和柔婉高雅如泣如诉的优美唱腔所吸引折服,场内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在《武家坡》尾声,王宝钏看到“军爷”不怀好意,唱到“抓把沙土迷他眼,急忙回到寒窑前”时,即来了一个“抓土、转身、抖袖”的身段,像一阵风似地奔向下场门,这些轻捷优美的舞台动作,“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没有扎实过硬的功夫是不行的。王宝钏进寒窑后又一个“转身下蹲关门”动作,干脆利索,美不胜收,全场一阵热烈的掌声。当演到《大登殿》时,每句发自肺腑、荡气回肠的唱腔都引起观众的掌声和唱采声。原来那拙丑的胖妇人形象不见了,一个秋菊凌霜的形象摆在观众面前,可见他的技艺之精湛绝妙,感人之深刻。
程砚秋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演员,日本侵略中国,他蓄须息影,在青龙桥务农养志。
第二位来博山的是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名词,字秉彝,号留香,艺名白牡丹。幼年在义顺和梆子剧团搭班学艺,十九岁改演京剧。演闺门旦、花旦、刀马旦,以扮演活泼少女见长。他是王瑶卿的得意弟子。他吸收梆子的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发展了京剧的传统唱法,形成以演天真、活泼、温柔、英武一类妇女角色,以《金玉奴》、《红楼二龙》、《钗头凤》、《荀灌娘》、《红娘》等剧较著名,“荀派”创始人。解放后,他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梆子剧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