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觉寺,在天台县北23里天台山中。隋开皇十七年(597)建。中有智岂页禅师塔院。原称定慧真身塔院 ,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塔院大殿中置大师肉身塔。塔高(连座)7米,2层6面,青石雕成,作 工极为精致。第一层正面置智岂页坐像。殿壁排列有天台宗 17位祖师画像。其中之一即天台宗第十六祖高丽籍义通宝云禅师。塔院屡毁屡建,现存建筑 为明 代重修。寺外有一碑亭,中立《修禅道场碑》,为唐元和六年(811)行满法师立,翰林学士 梁肃撰文,徐放书。碑石现已移至院内厢房中。
高明寺,在天台县东北20里处,以背倚高明山而得名,建于唐天七年(910)。原为智岂页禅师幽溪道场 ,明万历年间重建,1980年重修。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殿、楞严坛。寺周多奇石题刻, 有一巨石名“看云石”,上刻“佛”字,直径约7米,甚为壮观。溪流之上,还有石梁形成 的圆通洞,使人不禁感叹大自然造化的精奇。
善兴寺,初名华顶寺,位于天台山风景秀丽的华顶峰。原为智岂 页禅师宴坐处,五代晋天福元年(936) ,德韶禅师创为寺。后屡毁屡建,现存大殿系1928年修。寺额题“华顶讲寺”。现在寺中正 在兴建重檐歇山顶大殿。寺周有太白 书堂及王羲之墨池。还有茅蓬数十,被称为“七十二茅逢”,供斋期前来聚会的数百僧人居 住。茅蓬掩映在绿树丛中,自成一景观。
以天台山国清寺为根本道场的天台宗是天台山最主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佛教宗派。天台宗 虽追龙树、慧文、慧思分别为其始祖、二祖、三祖,但无直接师承关系,其实际创立者应为 陈隋间 的四祖智岂页。而隋代五祖灌顶承前启后创建国清寺作为根 本道场,则标志着天台宗的真正形成。隋朝灭 亡后,天台宗失去王权的支持,加之唐初慈恩、律宗、华严、密宗、禅宗的相继兴起,相比 之下,天台宗渐趋低落,这个时期的六祖智威、七祖慧威、八祖玄朗都缺乏较大的影响力。 中唐九祖湛然发挥祖述,创“无情有性说”中兴台宗。此时慕名求法者接踵而至,其中最著 名的有鉴真、一行和日僧最澄。十祖道邃及行满对天台宗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在唐武宗发 动的会昌法难中,许多佛教典籍损失严重,国清寺被毁,天台宗衰落。五代时周世宗于显 德二年(955)又下诏灭佛,幸天台处吴越之地,未罹其难。十五祖羲寂针对国内天台宗教典 极缺的现状,请求吴越王钱亻叔向朝日购 求典籍,使“一宗教文,复还中国”,从而奠定了宋代复兴的基础。十六祖为高丽人义通, 创四明宝云寺。知礼师承义通为十七祖,于四明乾符寺、保恩院开席讲法、学徒云集,使天 台宗第二次中兴。宋初,天台宗内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山家山外”之争。昭恩、 源清、 庆昭等只信智岂页所著《金光明经玄义》略本为真作,主张 观心法门应是真心观,而知礼等相信《金光明 经玄义》广本为真,专说妄心观。两派往复辩难,终未统一,知礼等称为山家,晤 恩等被斥 为山外。后终以山家派代表天台宗盛于宋代。其后由于禅宗在天台山崛起发展,连祖庭国清 寺也“易教为禅”,天台宗一度又沉寂下来。直至明末,百松真觉及其弟子传灯才重兴天台 教观,于高明寺重立祖庭,促成天台宗的再盛。纵观前后,对天台宗的创立发展作出重大贡 献的高僧主要有智岂页、灌顶、湛然、羲寂、知礼、百松真 觉、传灯等人。
智岂页(538—597),世称智者大师,中国天 台宗的开宗祖师。俗姓陈,家居荆州华容。其父曾仕于梁朝, 被封为益阳侯。18岁依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20岁受具戒。初从慧旷学律,复到大贤山习法 华无量义普贤观。不久,即既精律藏又好禅观,居然“怏怏湘东,无足可向”。陈文帝天嘉 元年(560),慧思禅师到兴州(河南光山县)大苏山,即往顶拜。慧思为说“四安乐行”。智 岂页夜以继日 刻苦学习,“经二七日诵经,至是真精进”。“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 谷,达诸法相,如 长风之游太虚。”陈光大元年(567)遵师嘱同法喜等27人至金陵弘法。金陵“朝野闻风,咸 来请益”。太建元年(569)受请主瓦宫寺,开讲《法华经》题,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 奠定 一宗教观基础。时陈宣帝曾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在瓦官寺8年,除讲《法华经》外,还 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撰《六妙法门》。陈太建七年(575)闻天台幽胜,前往弘 法。初止石桥,后隐佛陇。于北峰创立伽篮,在寺周植松引流。又往寺北华顶行头陀行,昼 夜禅观。至德三年(585)应陈后主诏请,回金陵讲授《大智度论》、《法华经》,弟子灌顶 随 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陈亡,智岂页赴庐山留居。隋 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 至 庐山奉迎,智岂页前往扬州为杨广授菩萨戒 ,杨广尊之为“智者”。次年回荆州,在当阳县玉泉山创玉泉寺。此后两年在这里讲《法华 玄义》、《摩诃止观》。开皇十五年(595)春,应晋王请,又到扬州,居禅众寺,撰《净名 经疏》,九月辞归天台。时“吴越之民扫巷以迎,沿道令牧幡华交候”。虽然天台山寺“荒 芜已12载,人踪断绝,竹木成林”,然“师雅好林泉”,尝负杖吟咏:“静夜深山 ,澄神自照,岂不乐乎。”病中,还向弟 子口授《观心论》。开皇17年(597),杨广遣使 请出山,行至石城入寂。终年60岁,僧腊40。智岂页一生 弘法,“东西重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众四千余人,写一切经一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区,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 不可称记,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中国佛教》在总结他的 学说时说:“除继承和发展了慧文慧思的一心三观之外,在教义上吸取了南朝盛行的三论、 涅般木二系思想,摄取了‘南三北七’的十 家判教之长,而倡导圆顿教规。”其著作甚丰,其中,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 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共29部,151卷。《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 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玄义》、《金光 明文句》、《观经疏》为“天台五小部”。这些都成为天台宗的主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