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畲族风情
约在唐宋时期,畲族始称为“畲”或“山客”。宋代莆田人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谕畲》中已提到“畲民”。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卷11《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中也提到“畲民”。
一、槃瓠传说
槃瓠或称为槃护,是畲族古老的祖先图腾崇拜物。在明清后期的民间传说中,又被称为龙公、龙麒、龙期等,其传说内容有了一些变化。关于槃瓠的传说,各地畲民家喻户晓,流传甚广,内容也大同小异,其大意是:
上古时期,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太医从她耳中挑出了一条形似蚕的小虫,置于盘中,随后忽变为槃瓠,毫光显现,遍身金黄。此时,高辛皇帝受番王侵侮,于是下诏求贤,榜示有能平番王者,愿将第三公主嫁予为妻。槃瓠得知后,即揭榜直奔敌国,服侍番王三年。一日,乘番王酒醉,咬下其头,渡海衔归,献于高辛帝前。帝大喜,但不愿将公主嫁给槃瓠。这时槃瓠忽语曰:“将我放在金钟内,七天七夜便可变成人。”六天之后,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一看,果然已成人形,惟头未变,于是公主与其完婚。婚后,二人入居深山,以开山种田为业。生有三男一女,长子姓槃名自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称淑女,嫁与钟智琛。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谕畲》中说:“余读诸畲款状,有自称槃护孙者”,可知这一传说在畲民中流传已久。
从目前已有的资料看,畲族的槃瓠崇拜,一见于有关古籍记载,二见于民间口碑及民歌传唱,三见于各地大同小异的“祖图”描绘记述。
二、民歌传唱
畲族民间有关槃瓠崇拜的传说,多以长篇叙事诗歌的形式代代传唱。其歌名各地不尽相同,有“高皇歌”、“槃瓠歌”、“龙麒王歌”、“金龙歌”、“龙皇歌”、“槃瓠王歌”等。歌词多少不一,一般在300~400句左右。这首著名的畲族七言史诗,内容基本是根据有关古籍记述的槃瓠传说而改编的,其中槃瓠祖先图腾的信仰溢于言表。各地畲民传唱的内容大同小异。
这首史诗很长,除了后半部分叙述明清时期畲民的艰难创业及迁徙活动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叙述槃瓠祖先的由来,内容与《搜神记》等古籍所载无太大的出入,展示了槃瓠崇拜的文化内涵。
三、祖图的描述
除了古籍文献记载及畲族民歌史诗的传唱之外,畲族的槃瓠崇拜还充分表现在各地“祖图”的描述之中。所谓祖图,就是各地畲族居民在修族谱的同时,往往还按照古代有关槃瓠传说的内容,以连环画的形式,画成彩色图卷,自称“长联”,实即祖图。这些图一般长10米至20米,以白布绘制,色彩绚丽,内容有繁有简,大致上都是描述槃瓠的身世、杀吴王、
娶帝女以及后来山居繁衍后代等状况。这类祖图在福建各地畲民居住村中多有所见,绘制年代一般在明清之际,其中又以清代居多。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祖图上除了图画之外,还附以简要的汉字说明。如1958年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在宁德县头畲村搜集到一幅宽0.43米、长23米多的白布镶黑边的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雷氏祖图》,每图内容都加汉字说明。
四、槃瓠祭祀与禁忌
福建畲族槃瓠崇拜在祭祀活动中多表现得相当热烈和虔诚。明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16、福建卷载:“山中自称狗王后,各画其像,犬首人身,岁时祝祭。”连江各地畲族的集体祭祖活动现在一般每年大祭一次,时间为3天,但各地举行的仪式不尽相同。这种祭祖活动一般都在公共祠堂举行。祭祖时,要请本族的法师设坛,悬挂祖图,开启族谱。供桌上要摆全猪全羊,每户还要送来香烛、银纸、三牲、果盒、粮果、茶酒等物。中堂竖有图腾标志的“槃瓠杖”(龙头杖),以供合族敬祭。在震天的鞭炮声中,族长或本族有威望的老人开始主持祭祀活动。他先向族人讲述祖先槃瓠一生的功绩,接着众人齐唱《槃瓠王歌》,跳各种祭祀舞蹈,最后组织庞大的迎祖队伍,游村游山,以祈求祖宗保佑合乡平安。
迎祖的游行队伍,一般按下列次序排列:(1)两面旗、锣。高举两面“清道旗”,鸣锣开道。(2)四块写有“肃静、回避”的木牌。(3)由刀、戟、矛及四方旗组成仪仗队。(4)跳“日月舞”的队伍。(5)以整齐的节奏指挥前后舞蹈队伍的锣鼓队。(6)由祖图、龙头公仗、九曲龙伞、四个龙头、四把龙伞组成的“龙头仪”队伍。(7)由高举五彩缤纷的三角旗的人群组成的“迎祖舞”队伍。(8)最后跟随的是“香亭”、神轿及法师等。
按畲族习俗,男子年满16岁要举行“做醮”祭祖仪式,畲民称为“传师”、“学师”,具有成丁礼之意。凡60岁以上的男人都要为子女举行这种仪式,祭吧多在家中举行。开始祭祖时,要先从族长或长辈处把装有本支族始祖的香炉、祖簿、笏板、龙角、龙刀、铃钟和祖图的“祖担”(即两个竹编箱子)接回家。举行仪式时,先在厅堂中挂上祖图,或在神案上立起祖杖,列置香炉,然后由主祭人主持祭祀活动,仪式花费较大。祭过祖的男人,其地位得到提高,如可作孝4子为父治丧等,其妻还可以得到“西皇母”的尊号,等等。至于其他,如民国18年《建阳县志》卷8所载:“闻其庋亡作斋事,惟率同类击钲鼓于堂,口哨喃不知作何语。所拜神像乃古画一帧,……疑即其始祖也。事毕,卷而藏之,秘不示人。虽素称莫逆之交者终不得见。然合百十家只二三轴而已。”
总之,畲族槃瓠崇拜的祭祀活动比较普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不失原始祖先崇祀之风。祭祀次数较多,有的规模不小,且十分热烈,反映畲民崇祀槃瓠祖先的虔诚之心。
在禁忌方面,连江畲民早期对槃瓠还有架护等称呼,清至近现代多称“龙期”、“龙麟”等,而忌其他称呼。这在各地晚后的许多谱牒、祖图中都可见到。另外,一些画有槃瓠早期形象的祖图,如一些方志所言,明清近代,各地畲民往往秘不示人,即使莫逆之交,也不能一睹。在饮食方面,早先一些畲民也有某些禁忌。这些都反映畲族槃瓠崇拜的原始性。图腾物不可食、不可直呼其名等,在世界各地多有类似的例子。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畲族的槃瓠传说与古代越人的蛇种传说一样,只是中国古代早期历史上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正如没有人会相信古代越人是由蛇繁衍出来的一样,我们也不相信任何有意歪曲、丑化畲族同胞族源的说法。广大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千百年来,在极端和各族人民一道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四、海外侨胞
连江是福建省著名侨乡之一。华侨移居国外历史悠久。早在宋代,连江人就已前往东南亚及日本等地谋生。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敖江镇白沙村,黄姓家族有人到日本经商,历数—十载,卒后葬于长崎,其后代改以郡望“江夏”为姓,清末鸦片战争,民国时期,由于战乱,民不聊生,迫于生计出路,连江人远渡南洋谋生人数渐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盛世,政府适时调整华侨政策,对公民出国出境,尤其对归侨和侨眷出国探亲、定居、就学、从商、劳务、经贸、婚娶,继承产业等,创造了宽松环境。连江人定居外国的骤增。据侨务部门统计,2004年,连江县华侨、华人约161570人,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等五大洲52个国家和地区。北美是当代连江华侨华人移居中心。其中定居美国的87987人,占华侨总量约54%:定居加拿大的11212人,约占6.9%;其中印尼、澳大利亚、新加坡、阿根廷、巴西、西班牙、日本等国家也是华侨华人移民向往的国家。
琯头镇是连江县重点侨乡,旅居海外侨胞63770人,占全县华侨总量的39%,主要分布在美国。其次凤城镇、敖江镇、江南乡、晓澳镇、马鼻镇、浦口镇、丹阳镇、长龙侨场等华侨数量也较多。目前我县华侨、华人分布发展趋势,总的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但由于北美拉丁美洲的巴西以及大洋州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政府移民政策较宽松、以及实施资本和技术移民政策,这些地区的连江新移民,将会保持增长势头。
随着祖国日益强大,华侨在世界地位日益提高,经济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华人经济与当地民族经济融为一体,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经济的国际化日趋明显等一些新的特点。原先出国的连江乡亲,他们经历了早期单纯的“三刀”(剪刀、剃刀、厨刀)务工、求温饱阶段的磨砺,步入了小商小贩、建筑、运输、种植等行业。他们的地位也明显变化,从事行业逐步融入教育、金融、房产、电子、珠宝,科技等行业。许多有才华的华侨、华人获得了高等学位,跻身居住国上层社会,如原美东福建同乡会会长郑依球、美中经贸科技联合总会会长扬功德、华盛顿市市长顾问郑进玉等。他们在异国他邦,历经沧桑,同时民族的意识也口益加深,出现了海外乡亲自发组织社团,民国时期,连江旅居新加坡华侨较集中,最早成立了连江会馆,其后美国福建连江联谊会,美国福建琯头联谊会,美国福建连江二中校友会,阿根廷福建连江联谊会相继成立。他们起了团结互助,联络感情,共谋福利,反独促统,推动了中外友好往来的作用。
纵观现当代,连江华侨发展历史,侨务工作曾拥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并取得丰硕的业绩。华侨在海外艰苦创业、不但为住在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如新加坡华侨抗日英雄谢金栋等,还积极参加居住国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新加坡华侨郑昌钦、谢树坤、谢沐泰、周登云,响应侨领陈嘉庚发起的抗日“筹赈会”,还有印尼的乡亲张锵冠、陈越等华侨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参加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1990年后,出国留学和移民的连江人,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连江海外乡亲,从事科技文化教育的已为数不少,其中获博士、硕士学位不乏人才,涌现了著名的美国激光专家陈哲人,洛杉矶理工大学教授林平,林肯大学化学教授陆光,美国气象中心研究员缪伯龄等杰出人才。他们把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带到居住国,丰富了居住国的文化,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也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悠悠桑梓情,拳拳赤子心。连江华侨,身居异乡,心怀故土,爱国爱乡的强烈愿望,有着光荣的传统。近百年来,海外侨胞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为了“振兴中华”,为祖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到2005年不完全统计,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侨资企业占连江经济总量的绝对优势。海外乡亲既是连江对外招商的重点,又是连江拓展招商引资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他们还慷慨解囊,捐献教育、科技、文体、卫生、水利、交通、运输、农渔牧业,扶贫帮困,赈灾慈善等事业资金愈亿万元,随着时代发展,他们献赠的方式与层次明显提高。如教育事业从原先的捐助教学仪器设备、教育基金、单座学楼,直接向捐建整所学校推进。如旅菲乡亲黄如论,为祖国为家乡捐献了巨额资金,独资创办了如论中学,并兴建了连江博物馆、陈第公园、连一中科技楼,连江县医院云钦门诊大楼等;旅美华侨林尚德先生独资创办了尚德中学;还有陈兆在、庄惟春、陈敏华、杨义金、郑时敏、林少真等支持家乡建设的华侨华人举不胜举,有力地推动了连江两个文明建设。
五、 港澳同胞
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驶主权,正式成立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连江乡民到港澳定居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盗贼纷起,因生活所迫,不少连江乡亲到港澳当海员。连江解放初期,部分地主、乡绅、国民党军政人员和武装团丁逃往香港。新中国成立以来,连江人民主要是通过家庭团聚、继承财产,照顾年老的父母、婚配和探亲等渠道赴香港、澳门定居。根据侨务部门的调查统计连江籍的香港同胞3900人,其中1991~2005年定居1115人。澳门同胞200人,其中1991~2005年定居18人。港澳眷属
万人,主要分布琯头、敖江、江南、凤城和长龙华侨农场等乡镇(场)。
旅居港澳的连江乡亲保持勤劳简朴的美德、艰苦创业。他们除了在工厂、企业打工外,主要从事餐饮、服务和商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分别从事房地产开发、旅游、建筑行业和创办工厂等。其中不少人又移居美国、加拿大、丹麦、荷兰、西班牙等国家再创新的事业。如美国纽约华民集团李旦华先生、美国福建公所主席杨功德先生等侨界知名人士都是由香港移居美国创业。旅居港澳的不少连江乡亲拥有自己的公司、工厂、餐馆、商店。如刘官政、倪发昇、陈边疆、倪守斌先生等都成为新一代的企业家。刘官政先生,祖籍江南乡梅洋村,1987年定居香港。他吃苦耐劳,经营得法,很快从一名打工仔走上创办实业的道路。1990年以来,他先后成立香港金星国际有限公司、香港金星房地产发展公司、香港金星旅运公司,在美国、英国和东南亚等国家设有子公司。
连江县政府和侨务部门长期以来贯彻执行“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侨务政策,依法维护归侨、侨眷、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及其眷属的合法权益,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热情,调动旅居港澳的连江乡亲积极回连江投资兴业。1992~2005年共有21家港澳企业(公司)落地敖江投资区、琯头投资区。其中独资12家,合资9家。主要经营房地产开发、食品加工、制鞋、机械、文化娱乐等行业。总投资4478万美元,产品出口总额5206万美元,企业(公司)员工总数达1870人。2002年~2004年销售56900万元,2002~2004年缴纳税金2908.3万元。旅港乡亲刘官政先生先后创办了福州金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福建金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石家庄金星房地产有限公司等,开发了金星办公楼、金星商贸小区、湖苑住宅小区、金星世纪嘉苑住宅小区、桂林城北装饰材料批发大市场等。刘官政先生生活简朴,但对家乡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乐于资助。1999年以来,他先后为家乡盖学校、修公路、架电线、助建山仔水库、创立连江华侨中学“刘官政奖教奖学基金会”。资助连江县特教学校办学、扶贫济困等捐资达680万元。他的善举受到连江人民赞扬。刘官政先生被推任为福建省外商联谊会副会长、福建省侨联青年委员会常委、连江县侨联副主席等职。
香港、澳门是连江县开展对外联络、联谊交往的主要地区,而且两地组团互访日益密切。1991~2003年,连江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先后17次组团,由副县级以上领导率团前往香港、澳门访问考察,同时接待港澳同胞来访3次。通过访问交往增进友谊,同时也进行商务活动。
为了团结乡亲,增进友谊,参与社会活动,1987年以来旅港连江乡亲先后成立旅港连江乡亲联谊会筹备委员会和旅港连江乡亲琯头联谊会。旅港连江乡亲热情接待来访的连江县组织的各类访问团体,大力帮助连江县政府搞好招商引资,积极牵线搭桥和鼓励旅外侨胞、港澳同胞回乡投资兴业,为推动连江县经济腾飞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