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此次改革将数学列入统一考试科目,不分文理卷,这就意味着,从2014年入学起,高中学生将执行同样的数学课程标准。这与文理分科的高考情况相比,数学的教学与命题都会有转变。数学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训练功能,不管学生未来从事什么职业,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都应该具备这种素养。今后,数学的教学将按照“全体学生共同应该具备的素质”来开展和完善。
按照新的方案,考生在报考时的选择范围和数量都增加了。对高校选拔适合自己的人才更加有利。比如一所高校的历史系,想培养考古专业的学生。过去,报考历史系的基本只有文科生,但想要培养考古人才,最好是学生还具有物理和化学知识。而按照新的招生录取方案,就可以录取到选考科目为“历史+化学或物理”的考生。
——市教委副主任陆靖
1文理不分科
问:数学卷统一后,文科生是否会吃亏?
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恽敏霞表示,她曾做过大量学业评价数据分析,发现超75%的学生在数学、语文学科上有正相关,即数学好的孩子语文也好,反之亦然,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学科间是有相关性的,文理不分科首先顺应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规律。而对于某一科目特别出色的偏科生来说,此次方案里有相应的招生制度予以考虑,比如高校可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里在这门学科上的突出成就在自主招生时适当倾斜。她透露,原先不少学生习惯于到高三考虑选科问题,如果数学不好就选文科,把文理分科当成规避薄弱项的方式,而非考虑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而她研究2014年高考考卷后发现,其实文理科数学卷的区分已经没有往年那么大,这也说明文理不分科已是大势所趋,现在文理不分科后,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可以真正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6选3”的科目。
2外语“两考”
问:为什么只有外语是两考,其他科目没有?
市教委副主任陆靖表示,英语两考一方面能分散学生一次考的压力,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为高考其余科目的标准化考试提供经验。从长远来看,为了向学生提供每年多次考试的机会,今后会有更多的高考科目要走向标准化考试。但标准化考试要满足特定条件,要有严密的题库,可以多次考,每次考试的难易程度非常接近。目前只有英语最满足标准化考试的上述条件,因此英语一年两考,同时为其余科目的标准化考试提供试点经验。另外,外语高考首次引入人机对话的口语测试。这将引导基础教育中的外语教育从应试转向实际应用。
3
问:外语两考后,是否会造成考生“刷分”?
对于外语两考,不同学生会有不同打算。尤其对于首度参加外语两考的学生而言,由于具体考题结构、题型、难度等都无先例,有些学生可能第一次先去“试试水”,第二次再有备而来、全力以赴,而还有些学生则可能第一次就使出全力,务求考到理想分数,接下来的精力就能更多用在其他科目上,减轻日后学习负担,再抱着“多一次机会也好”的心态参加第二次考试。
4综合素质评价
问:如何防范个别中学为推销学生弄虚作假?
市教委副主任贾炜介绍,目前本市正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不仅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更要注重其思想道德,研究性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兴趣专长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在公开透明、规范操作、预防作假方面,市教委也从多方面落实,如通过完善技术手段,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化平台,从现在开始记录学生的客观情况; 同时引进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参与,健全监督机制;高校在使用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时,应提前公布使用办法,使用情况也必须规范公开;此外,在整个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本市还将专门出台相关的文件、方案,在此过程中会在全市范围广泛征求意见,使该方案更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实施好综合素质评价。
对于今后将规范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原上海大学分管招生就业的副校长叶志明认为,这也考验高校是否以及如何采纳综合素质档案的能力。他表示,其实在上大目前实行的大类招生与大一结束时的专业分流中,已经采用了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上大一年级学生在专业分流的综合成绩中,他们大一期间的成长记录占到了其中10%的比重。因此上大在高招中肯定会考虑采纳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至于如何采纳,相关方案还在研讨中”。
为确保规范有序、真实可信,上海市教委将同步建设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2014年的高一新生入学之后,学校就将用这套系统对学生进行记录。到2017年这一届高中生毕业时,三年的数据就会比较完整,可以在高校录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将成为高校自主招生中非常重要的参考。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表示,假设一所大学想招工程类的学生,就会更看重他是否参加了课外的兴趣小组、区县的少科站活动,有没有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作品,这些能体现出他的动手能力。所以,综合素质评价,应该由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根据自己不同的培养目标来做出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是记录事实。至于什么学生可以加多少分,应该由录取的高校根据自身需要来决定。
5 “6选3”等级考
问:“6选3”后,会不会导致学生负担加重?
市教委副主任贾炜介绍,所谓学业负担主要来自考试次数、考卷难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负担这三方面,而在此次方案的设计上对这三方面都有所考虑。
首先在考试次数上,原先是10门学业水平考+语数外3门高考+1门高考副科科目=14门考试,而今后是6门合格考+3门等级考+语数2门高考+外语1到2次考试=12到13门考试,从次数上来说有所减少。
其次在考试内容上,今后的合格考仅考察基础型课程内容,分合格与不合格两档,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而且原先“3+1”的1门是按照高考难度水平,而如今的“6选3”则同时参照基础性内容和拓展型课程内容,时间也仅为1个小时,也是为学生减负。
同时在学生心理方面,从1门决定成绩,到3门根据兴趣选择,分值和计分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也有分散缓解的效果。“因此,从制度设计上而言,我们是千方百计减少负担,但是负担毕竟是一个主观感受问题,因人而异。我们也希望这次高考综合改革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贾炜表示
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盛昌认为,原先“3+1”方案里如果仅有1门副课“考砸”,对高考总分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但现在可以选考3门后,即便有1门副课“考砸”,还可以凭借另外两门的分数“拉一拉”,所以学生心理压力不会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