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景观旅游产业---------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3)

景观旅游产业---------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3)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04 16:2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4 休闲农业产业效益 
  (1)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原始经营方式变成有组织的、系统性的经营活动。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的田园农业生产活动(表4),休闲农业走景观•旅游•产业化发展模式,不仅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是一条新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以北京京郊休闲农业园发展收益为例,休闲农业开发项目从1996年的119个发展到2003年的1942个,接待人数由1996年的300万人次增加到2003年的3982.7万人次,综合收入由1996年的3.2亿元提高到2003年的27.0亿元。实施“221行动计划”的三年间(2000-2002年)郊区对休闲农业项目的资金投入量总的增长率高达328.75%,远远高于种植业的7.86%、养殖业的43.26%、加工业的124.36%。截至到2004年底,全市郊区11个区县共有休闲农业项目近2000个,年接待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接近30亿元;2004年,北京休闲农业企业的营业收入,有个别发展比较超前的企业(如蟹岛)营业收入已经超过1个亿,大部分企业的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下。具体的分布为:1000万至2000万之间的约占4.49%,500万至1000万之间的约占13.48%,100万至500万之间的约占23.60%,50万至100万之间的约占14.61%,50万以下的约占43.82%。 
 
  (2)社会效益
  休闲农业促进了城郊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郊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得减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郊农村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果业景观、绿色果品和农村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促使休闲农业由京郊传统型向都市现代型农业转变,农业产业格局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产品输出由初级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变。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休闲农业可以有效地带动旅游、休闲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致富。同时,现代休闲农业园吸引了更多的城市人到郊区去,促进公众对农业和农村的认识,在提高人们对休闲农业的认可度和参与程度的同时,增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现代休闲农业的关注,加快了传统农业的发展,实现了更大的经济利益。城市人下乡观赏果园、参与农作,还给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和信息交流,促进农村开放,转变了农民传统、落后的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减轻了城乡居民之间的隔膜。

 

表4 传统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比较表

比较方面

传统农业

休闲农业

功能

单一农产品生产

生产、生活、生态保育“三生”一体的生产、服务功能

空间格局

单一的农业、农田景观

构筑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

产业规模

单一化的农业生产经营

产业多样化,是以多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综合农业

产业类型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产业布局

品种单一化,种植连作化

立体种植、用养结合,农业生产与休闲体验融为一体

经济效益

整体效益偏低

综合效益高、整体效益大

生态效益

自我更新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脆弱

景观异质性增强,利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形成与优化

社会效益

机械化程度提高、就业机会减少

就业机会增加,可吸纳剩余的农村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