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美食 > 家常菜 > 寻找舌尖上的糕点记忆:长沙仅存中式糕点老字号“南北特”肇始于(2)

寻找舌尖上的糕点记忆:长沙仅存中式糕点老字号“南北特”肇始于(2)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4-17 21:0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裕南街的部分街区仍保留着老旧的街巷,逼仄的巷子,砖砌的房屋,地上的麻石磨得很平滑。在老街深巷处,钱梦霞娭毑就住在那里。满头华发的老人精神矍铄,她告诉我们,南北特的前身叫“南一门”,是老作坊,师傅姓谭,“做的糕点几好恰咯”。


据钱娭毑回忆,小时候就喜欢吃南一门的糕点,香喷喷的好吃。这样算来,根据80多岁的老人对小时候的糕点记忆,“南一门”应早于1945年前,接近于清末民初。


据此,我开始大量收集相关资料,与有关人士整理出“南北特历史进程”的版本:清末年间(1913年),长沙谭氏在古城长沙繁华的南门正街(现黄兴南路)立“南一门”作坊,生产制作传统糕点,由于配方独特,技艺精湛,产品享誉星城,妇孺皆知。


这就是“南北特”的前身。长沙谭氏是有史可查的,自茶陵迁善化,是糕点世家,作坊式店铺,传承至抗战乱世,其后人转至浏阳。到了1945年,“南一门”由饶菊林接手,更名为“新中国”南货店,是一家以经营南北杂货和糕点而名闻长沙的南货店。


长沙南门口,在晚清、民国时期,直到现在,这里就人流如织、车水马龙,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在这里,曾经诞生过“黄春和米粉店”、“周记结麻花”、“雷同茂瓦货店”、“德园包子铺”等诸多“老字号”店。其中南一门“现为南北特”更是当时这些老字号中的金字招牌,名噪一时。


公私合营后的“南北特”成为湖南副食行业佼佼者


经过一番探索发现,“南北特”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历史脉络。有破才有立,破掉原来认定的起始年份1945年,立起现在考证过的肇始于1913年的编年史,至今102年,成就其真正的百年老字号。


接下来容易了解到的情况是,饶氏经营至1956年,新中国实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称为“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南北特作坊应属手工业,也随之实行公私合营,更名为长沙市国营零销总店南一门市部。至1964年又更名为南北特产食品店(简称南北特)。


我在南北特食品厂听老职工说,饶氏在公私合营时去了香港,但不知是无奈出走还是“跑路逃窜”,后来又如何,已无从查考。


继饶氏之后,从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先后由马生财、王群英、傅春和担任经理。他们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使商店的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经营品种不断增加。到70年代后期,南北特已拥有6个门市部和2个作坊,并且形成了以文明经商、优质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经营作风,商店的声誉日益提高。


1978年8月,南北特在大力发展生产经营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在长沙市副食品行业中率先实行奖金制度,采取“评奖法”,将奖金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由职工公开评议。1979年4月,又改“评奖法”为“超定额计分法”,商店对所属门市部和作坊实行“六定”(定销售额、定利润额、定资金周转天数、定经营品种、定费用额、定劳动效率),各门市部和作坊对班组实行“四定”(定销售额、定经营品种、定劳动效率、定出勤率),班组对个人实行计分奖。这一措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职工的利益直接联系起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面貌焕然一新,销售额、利润率、费用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指标,在长沙市同行业中均遥遥领先。对此,当时的《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等媒体均在显要位置作了专题报道,在长沙市、湖南省副食行业掀起了一个“店学南北特”的活动。


当时的“南北特”成为湖南副食行业的佼佼者,可谓红极一时。


国营“南北特”多年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有确切的资料显示,1987年初,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南北特”筹集资金100万元,将原来仅有一层营业场地的旧店拆除,改建为拥有6000平方米面积、三层楼面的大型副食品大楼。1988年1月,新建的营业大楼建成开业,当时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席的湘籍革命老人王首道题写了“南北特产食品大楼”的匾额,时任湖南省副省长杨汇泉、长沙市副市长刘启欣到店视察并祝贺。



1988年新建的南北特食品大楼。


1991年,“南北特”改名为长沙市南北特产副食品公司,下设南北副食大楼、南北食品厂、南北批发部、南北沿江批发部、金家码头批发部、南北旋宫夜总会、东苑卡拉OK歌厅、名流桌球城等11个单位,并在岳阳等地设有南北分店。


在多年的生产经营中,“南北特”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在组织货源方面,对各种产品的产地、厂价以及信誉等都颇为了解,并与各地厂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因而拥有充足的货源和众多的名优特新产品。如1965年元旦和春节期间,在经理王群英的组织下,从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家厂、店购进300多种特产食品,其中又首次引进长沙的北京六必居的桂花酱、臭腐乳、四川涪陵的榨菜,江苏的烤凤尾鱼,浙江的金华火腿,南京的淮板鸭,广西的金橘花,上海的熊猫牌炼乳等,都有浓郁的地方风味而又驰名中外。到90年代初期,已同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大、中型厂家建立了业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