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 基本情况
该所建有科研实验楼3000平方米,科技培训楼3600平方米,拥有14公顷水面的试验场;水科所专业科研机构设有科技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办公室、资源室、鱼类品种选育室、养殖与饲料研究室、渔业环境保护研究室、情报资料室。还设有农业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湖北省鱼类病害防治及预测预报中心、和长江渔业资源监测站、湖北省水产良种繁育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级湖北省名优鱼类良种场。
立足于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至立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多年来取得了61项科研成果,其中27 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主要有湖库综合养殖技术、名特水产养殖技术、鱼类品种遗传育种、鱼类新品种的引种驯化、饲料源的开发利用、鱼类病害防治技术、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战略研究、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技术等。
省水科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基础。围绕湖北渔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建设渔业强省的目标,今后一段时间将重点搞好七个方面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工作,即改革养殖模式,提高综合效益的研究;名特水产品及经济鱼类品种资源的开发技术研究与推广;鱼类病害防治技术研究与预测预报网络建设;淡水水产品的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新型高效渔用饲料的开发利用技术;渔业环境及资源的保护工作;水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等。省水科所将继续为全省渔业发展搞好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同时为发展壮大省级科研所开拓新的道路。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 现任领导
汪 亮 男 1964年7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生物学学士,法学硕士,生态学博士。
汪 亮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员(国家级);入选湖北省农业厅首批“农业专家人才库”专家名单;被湖北省妇联聘为“巾帼科技致富专家志愿服务团”成员;被聘为“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评审专家组”成员,“湖北省渔药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武汉市食品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多次被农业部相关部门聘为专家参与规章的起草、修改及部级质检中心的“双认证”评审工作。参与7个农业部及地方标准的制定;参编书籍7本,发表论文30余篇。组织,参入完成了多个项目,其中,作为主要参入者完成的“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繁殖技术”“ 克氏原螯虾与中稻轮作技术”被评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过水质化验分析,环境、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及其违法案件调查处理、法律咨询及指导,渔业管理法律法规的起草、修改,水产科研项目及无公害水产品及其环境的认证认定工作。
汪亮现为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同时兼任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主任。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 专家风采
高级工程师 蔡焰值
1953年12月生,1975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水产系,淡水养殖专业。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国家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鱼类育种、养殖、生物工程、水产加工与渔业设施规划、鱼虾废料精深加工。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科技部、农业部、湖北省科技厅、国家对外交流中心的研究项目:斑点叉尾鮰引种及养殖技术研究、云斑鮰引种及养殖技术研究、斑点叉尾鮰遗传育种研究、推广养殖斑点叉尾鮰、美国沟鲶、褐首鲶养殖技术推广基地建设、长江珍稀名贵鱼类驯化繁育技术研究,主持制定标准:斑点叉尾鮰种质标准、无公害食品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规范、瓦氏黄颡鱼养殖技术规范,参加研究项目:葛州坝水利枢纽对长江四大家鱼繁殖影响的调查、三峡工程前长江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十五攻关的名优水产资源开发利用及规模化养殖技术、长江、清江库区地产名优鱼类资源开发及种质、网箱养殖标准的建立,支撑项目:斑点叉尾鮰无公害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部大宗淡水鱼类产业体系研究等20多项。获奖:斑点叉尾鮰引种及养殖技术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云斑鮰引种及养殖技术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美国沟鲶、褐首鲶养殖技术推广基地建设湖北省星火科技三等奖、国家星火计划奖、推广养殖斑点叉尾鮰广东省科技推广三等奖,第五届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等。独合著8部,论文30多篇。1984年中国首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云斑鮰、淡水黄花鱼、金鲈、黄鲈等品种,黄颡鱼、瓦氏黄颡鱼1997年国内首次繁殖成功、1999年国内首次红尾鲶繁殖成功、1999年至2003年突破岩原鲤、白甲鱼、中华倒刺鲃、大鳍鱯、圆口铜鱼人工繁殖的空白。规划设计水产品加工厂2个及废料精深加工方面的研究。
研究员--任 洁
研究员--万松良
男,1953年11月出生,1981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水产系淡水渔业专业,获学士学位。研究领域,名优鱼类繁育与健康养殖,长期从事名优鱼类遗传育种与繁养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了15项省、部、局级科研与推广项目。1982年将海产幼香鱼引入湖北内陆水域驯养繁殖成功。1983年和1987年先后将露斯塔野鲮和淡水鲳引进湖北,并繁殖推广至华中数省,形成巨大的社会效益。1983年至1995年,连续12年对莫桑比克、尼罗、奥利亚等三种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和性别人工控制技术作了深入研究,选育出大批YY型超雄鱼、XY型和YY型转化雌鱼,以及大量全雄罗非鱼。研究证实了罗非鱼四种配子的性别决定基因的强度顺序为:Y♂>W♀>Z♂>X♀。1992年至1996年,在省内率先研究攻克了大口鲇的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难关,并推广到湖北、湖南、广东数省,每年繁殖鱼苗数千万尾供各地养殖,养殖效益过亿元。1995年至1996年研究了斑点叉尾鮰的人工催产繁殖技术,亲鱼催产率100%,受精率和孵化率达98%。1999年至2000年开展了中华鲟苗种人工培育初步研究。2001年成功进行了胭脂鱼人工繁殖。1998年至2004年,主持开展了瓦氏黄颡鱼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瓦氏黄颡鱼全人工繁殖,将该鱼驯养成人工养殖对象。2005年至今,主持开展了鳡鱼人工繁养技术研究,其苗种已推广到省内外,养殖前景非常看好。发表论文80余篇,取得省级重大科研成果三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2000年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任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养殖分会委员。
研究员--王佳喜
男,50岁,湖北省生命科学高级专家,湖北省管理与经济高级专家,湖北省突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世界水产学会会员,亚洲渔业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鱼类育种、养殖、生物工程 、企业管理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科技部、农业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湖北省科技攻关、推广、引智项目数十项,20年来在国际学术刊物、会议上发表英语论文27篇,多篇论文被SCI收录。国内发表论文32篇,并出版有《美国大口胭脂鱼繁殖养殖技术》、《名优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等著作8本。
2003年欧洲丁桂鱼引种及配套养殖技术研究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一名)。主持农业部及湖北省科委《美国大口胭脂鱼引种驯化》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欧洲六须鲶繁殖及配套养殖技术》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1996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引智先进个人,2001年被评为湖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现主要从事欧洲丁桂鱼细胞工程育种技术、丁桂鱼网箱养殖技术研究。
正高职高级工程师 温周瑞
男,1966年10月出生,湖库渔业生态及鱼类病害研究室主任,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湖北省水产学会大水面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水产资源与环境、大水面增养殖、水产动物饲料、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及健康养殖等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退田湖泊渔业高产技术研究”(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小型草型湖泊渔业综合高产技术研究”(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湖群规模化养殖技术”(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水产动物免疫增强剂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目前承担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农业部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及省科技厅重大攻关等多个科研项目。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有价值的科研论文40余篇,合作编写专著1部。
正高职高级工程师 舒新亚
男,1951年5月生,1982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水产系(现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淡水渔业专业,学士学位,正高职高级工程师。
湖北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有关淡水螯虾项目的主持人,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级星火计划有关淡水螯虾项目负责人;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特聘水产专家,1995年受聘中国农业部水产项目办公室淡水螯虾项目顾问;2007年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称号。从事淡水甲壳动物和名优鱼类的繁殖、养殖研究工作20多年,尤其专长于淡水螯虾方面。为国内引进美国匙吻鲟、条纹鲈、斑点叉尾回鱼、大口胭脂鱼和澳大利亚的麦龙螯虾、红螯螯虾、雅比螯虾、澳洲尖塘鳢、淡水黑鲷、澳洲墨里鳕鲈等优良品种。在国际上发表英文论文5篇,其中一篇为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论文之一;在国内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繁殖技术”和“克氏原螯虾与中稻轮作技术”研究成果,其中“克氏原螯虾与中稻轮作技术”获湖北省2006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 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