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每一种产品都有它的优势。微博的优势很明显,简单易用、资讯实时更新,包括能够提供订阅的服务,他甚至抢了搜索引擎的业务。但是他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做,我们也一样,所以我们只能去把该做的事情做得特别好,有些不该你做的事情,就只能看着人眼馋,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做。
《创业邦》:你的收购战略,是买人还是买项目?
陈一舟:我不觉得资本上的这种频繁举动,会给公司创造最多的价值,公司最大的价值还是在运营和创新中产生的。人人公司没上市的时候就做过收购,所以我们对资本的使用并不陌生。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我们不认为纯粹靠并购就能做成一个特别成功的公司,这永远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所以,对收购还是比较机动和灵活,现在公司内部的好种子已经挺多,如果能够把手上好的种子都百分之百地孵化成功,我就挺高兴了。当然,如果在未来的几年,还有什么好的种子会入我们的法眼,完全有可能会把它弄进来。
然后收购的第一天就要想清楚,到底是买人还是买一个资产,买校内网的时候我们很清楚,主要是买资产,其次是买人。这些创始人是留不住的。如果你买公司或者技术是为了这个团队的话,那在设计收购条款的时候一定要有绑定的条约,一定要让他留至少3~4年。他有地方赚更多的钱,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创业邦》:那之前的逻辑是什么?
陈一舟:2006年10月份收购校内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清楚了,以前还不清楚。猫扑转门户的时候就觉得可能有点问题。因为门户是一个老的商业模式,我们去做好像也没有独特的优势。在砸了很多钱以后,看到这个方向也不是完全对,就把猫扑又转回做社区。然后就想,比这个社区更大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而且还比较适合我们?
后来,实名制的社交网络一出现,我们一下子就看准了,认为这个模式肯定能成功。因为1999年做ChinaRen的时候就是靠这个成功的,现在也没有理由不成功。YouTube是比Facebook更早成名的一家公司,它很早就被卖掉了,所以引起了广大中国创业者的兴趣和追捧。我记得很清楚,YouTube出来以后,中国就有300家公司做视频网站,吸引了大量的创业团队和投资。Facebook没有融资,也没有什么报道,所以大家不太知道。而我们正好懂这个东西,所以在竞争对手不是很多、没有太多的钱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进来了。视频的热潮把很多的创业团队都吸进去了,让我们有一些喘息的机会。
所以从2006年开始,我们一直在这方面迅速地扩张,其他的事情却在收缩。包括现在,虽然看上去我们的业务都很复杂,实际上都是围着人人网转的——糯米网是属于社会化电子商务,游戏是一个变现的工具。
从2006年到现在就没有改变,而且未来5年也肯定不会变。因为我现在还真的没看到既适合我们的,又比人人网和实名制社交网络更大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出现,几率很小;而且我们是否抓得住,这又是另外一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都符合的商业模式,我还没看到。
不能差钱
《创业邦》: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你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
陈一舟:1999年创业的时候,杨宁想了一个域名,叫ChinaRen,就用这个域名了。我们先定了域名再定的商业模式,就是做社区。当时雅虎收购了Geocities——当时一个很大的公司,实际上它是互联网上第一波做社区的公司,我很看好社区。它的好处是能涵盖通讯和资讯;缺点就是离钱比较远。
1999年刚回国时,我还跟雷军争论过一次,在车里就争论了两三个小时。他说,这个东西离钱太远了,你怎么赚钱?那个时候我不理解他,现在能理解了。当时我们就是学生开公司,只简单地想,这个需求是存在的,怎么让用户喜欢这个东西?后来雷军去做卓越,我们还继续做ChinaRen,我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它给用户产生了大量的价值,特别是做了校友录以后,很多用户都在使用我们的东西。
我说,这肯定是一个好东西。但是要说怎么赚钱,我没辙,那个时候想不出赚钱的办法。当时还没有先积累用户的这种流行观念。现在如果仔细研究一下,1999年以来的互联网创业人士,有两种人容易成功:
第一种典型的成功案例是丁磊,他一开始就抓了一个赚钱的东西——邮箱。邮箱在那个时候确实是赚钱的,然后用这个钱来养门户,上市后也搞了很多钱,但是一看门户不赚钱,又去搞SP、游戏。总之,他关注实利,公司在第一天就能站起来。所以,现在网易非常成功,丁磊个人的股份还有60%,没被稀释。
还有一类企业就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的,他们一开始就做了一个特别有用的东西,能不能赚钱不知道。最后坚持下来,就成功了。
最怕的是,ChinaRen做了一个对大家有用的东西,但是没融到足够多的钱,最后只能卖掉。但是假如你融到了很多的钱,没做一个正确的事情,也就死了。有足够多的钱和干正确的事情,这两个条件都需要。
《创业邦》:现在想来,会不会觉得ChinaRen还是做得早了点?
陈一舟:不早,惟一的问题就是那时候钱搞少了。如果那个时候我们能搞到5000万美金,可能比现在大很多了。这就是运气的问题,赶上那一波了。所以,你得有足够的钱能撑下来。互联网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先要圈地,那你就得有足够的钱。地都没有,房子也没盖,怎么收房租?
同时,还要专注,不能老改主意。像我们从1999年到现在,可以说改了很多,其实也没改。有一段时间想做社区,自己做社区不行又买一个社区,然后烧了很多钱又去做视频。最后发现,还是不如做自己最熟的东西。我们一直都知道,社区类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我们的兴趣爱好就在这上面,从来没改变过,然后抓到了一个合适的。
可能2006年之前,我们是在不断尝试新东西,因为知道要创造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公司,光靠社区是不够的。
《创业邦》:你觉得你的商业判断力发生变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