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唐朝名人名言(3)

唐朝名人名言(3)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23 11:4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桑榆:太阳落下时,余光留于桑榆上,故以桑榆晚比喻人到晚年。逮两句大意是:不要说太阳西落天色已晚,它映出的绚丽晚霞仍照满西天。比喻人虽到晚年,仍可有所作为。刘禹锡在宦途之中历经坎坷,屡遭挫折。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晚年之际,他仍精神振作,奋发有为,表现出竖韧不拨的意志和老而不衰精神。此名句可用于勉励老年人不要因年老而悲伤、叹息,而要老当益壮,继续奋斗,争取发挥余热,有所建树。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酬乐天咏老见示》

前贤多晚达,莫怕鬓霜侵。 唐朝名人名言唐代诗人 方干

人生须气健,饥冻缚不得。唐代诗人 姚合

男儿立身须自强。唐代诗人 李颀

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

唐·元稹《酬乐天叹穷愁见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情就会逐渐变得平淡,没了年少时的激情。亲朋好友离开的久了,距离远了可以书信往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感情有时会逐渐的变淡,彼此书信交流的时间间隔会越来越长。减:减弱,淡化。隔年间:指联系稀少。

唐代诗人 元稹 《酬乐天叹穷愁见寄》

人生不得恒少年。 唐朝名言语录唐代诗人 岑参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代诗人 杜荀鹤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见唐·韩愈《除官赴嗍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新知:新交。衰暮:老年人。这两句大意是:少年人乐于结交新知己,老年人则思念昔日的老朋友。这是元和十五年韩愈诏拜国子祭酒行至江州(今九江)时写给鄂岳(今武昌)老友李程的一首诗。诗中感慨双方都已年过半百,来日苦短更加思念旧日老友。这两句以少年、老年空友的不同特点作对比,突出了老年人特别思念老朋友的特殊心理。

唐代文学家 韩愈 《除官赴嗍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唐·孟郊《劝学》。这两句大意是:应该珍惜自己的青春,及早奋发有为,人怎能够长生不老永远年少呢?青春不会永驻,逝去的时光不能再来,正如清人施闰章《古意》诗所言:“丝染无复白,鬓白无重黑;努力爱青春,一失不再得。”况且青年时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正可大有作为,所以歌德曾说:“呃,好朋友,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青年时代”(《歌德谈话录》)。人们应该牢记孟郊~的话,青年人尤应把它书之座右。

唐代诗人 孟郊 《劝学》

居丰行俭,在富能贫。 唐朝名人名言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性无涯,奢俭由势。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道:指儒家之道。受:同“授”,传授之意。业:指儒家经典。惑:兼指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问题。本句大意是:教师是用来传播儒家治世之道,讲授儒家经典,解答各种疑难问题的人。这是韩愈给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师”所下的定义。作者仅用一个寥寥数字的判断句便从三方面精到地概括出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范围,可谓言简盘赅,字字隽永。囿于时代的原因,他的论述总是以儒家的教育范畴为准则。摒除其局限而广言之,“道”与。“业”完全可以作新的理解。如果从传播正确的治国及人生道理,讲授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这一新角度立论,则这一古训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唐代文学家 韩愈 《师说》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唐·李欣《缓歌行》。任侠:仗义行侠。这两句大意是:早知道今天读书做得对,后悔从前错误的仗义行侠行为。此条通过一个徽妙的心理转变,写出诗人对自己生活经历所的反思。在经过一番行侠仗义、崇力尚武的经历之后,终于悟出读书才能立身的道理,这其中虽有时代背景的关系,但也是作者的现身说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两句对比强烈,心理描写自然,语言真切质朴,令人回味无穷。

唐代诗人 李欣 《缓歌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朝名言语录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两句大意是:读破了万卷书,作起诗文章像有神助一样。这两句是杜甫的自我评价,虽多少有些夸张和自负的意昧,但确是经验之谈。它道出了一个质朴的真理,即博览群书,吸取前人积累的知识和创作经验,加以融会贯通,写起诗文来就会下笔成章,若有神助。作者对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作了精炼的概括,因而千古以来广为传诵。苏轼的名言“读书万卷始通神”即从此化来。此名句可供引用论述平时注意读书,注意积累知识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

唐代诗人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五。患:只怕。义:义理。足己:满足于自己已经差不多了。行:照着做。这几句大意是:读书学习,只担心学得不够多;领会要义,只怕悟得不透;人最怕认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从而骄傲自满,停止学习,已经学了的东西最怕不能掌握,不会付之实践。此条突出地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实践理性的特点。书要多读,义理概念要明确,学习要永不停辍,然而这一切统统是为了指导实践,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因此,传统文化中读书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明确的。这种带有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它可以使学习避免走向纸上谈兵、不着实际的错误道路。这种属于文化精华的遗产,今天应加以继承与发扬。

唐代文学家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百鸟有啼时,子规声不歇,春寒四邻静,独叫三更月。

见雍陶《闻子规》。这几句大意是:百鸟都有一定的鸣叫时候,不像子规那样啼叫起来总是没完没了,春寒料峭的夜里,四邻一片宁静,只有子规在三更天的月光下,悲凄地不停啼叫。首句以“百鸟”与子规对比,是从时间角度突出“声不歇”;次句以“四邻”与子规对照,是从空间角度突出“独叫”。这样,子规“独叫”而又“啼不歇”的特点便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唐代诗人 雍陶 《闻子规》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喑声如雷,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