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散文 >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适应省份满分作文解析(5)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适应省份满分作文解析(5)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09 12:4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就拿漫画中的例子来说吧,第二次考98分的学生,虽说比第一次少考了2分,但可能98分仍然是班上最高分。而第二次考61分的学生,尽管这次进步了6分,但有可能他的这次成绩仍然是班上倒数呢!因此,家长们的奖励或惩罚应该要非常慎重,不能只看绝对的分数。

  同时,对于一些工作很忙没时间陪伴孩子的父母来说,学习成绩则成为了家长对孩子近期表现的一种审视工具。尽管如此,家长们也不能片面地将成绩看成全部,应该多与老师、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力求融入孩子的学习当中,相信这也会使出门在外的家长们对孩子的成长更放心吧。

  不因分数论奖惩,家长们的老思想必须被打破,还学生一份理解、包容与鼓励!

  【点评】

  立意精当,论述深刻。本文先概括漫画的深意,从中得出观点:不能只因分数的高低进行奖惩。接着从家长对待孩子应该“多鼓励少惩罚”,应该有一份“理解、包容与鼓励”,这样的论述使得文章非常深刻。20分。

  角度新颖,突显理性。文章从“分数”奖惩这个角度立意,非常新颖。一般而言,因分数而奖惩名正言顺,这也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本文而另辟蹊径,论证“不因分数论奖惩”,应该看重孩子的多种表现,显得非常理性。

  语言委婉,满含情感。本文在论证观点时逐层深入,娓娓道来,语言柔和而委婉,极容易让人接受。同时,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使得文章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5、山西

  【命题解码】

  漫画是一种运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这些作品既有纯娱乐性的,也有社会性较强的。因此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题,给学生设计出的其实是一个有伸缩度的创作空间。考生对作品的理解建立在一个体现自我的自由的生活阅历基础之上,命题的宽度应该是最大化的,不论什么状况的考生,他眼中看到的必然有属于他自己的那个世界。如果从难易角度上分析,视野决定了难度,该题目的审题主要体现在对材料的理解层次上,因此这一环节从表面上看似乎会容易一些,而关键则体现在如何把自己的理解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如果从区别度上来分析,那就要看学生是不是能够真正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跨越,或者说能不能把一个材料立体起来去分析,而非简单地停留在一个平面上的解说,这无疑也是对考生优异程度的一个测量维度。因此,该作文题以最为宽松的方式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从入题角度看,该漫画主体是两个孩子在不同分数状况下得到的不同评价,画面简洁但指向明确。因为“孩子”“分数”“奖惩”等元素的出现,学生会直接把主题指向教育评价,这是没有什么疑义的。从细节上看,纵向比较,分数比原分数高得到奖励,比原分数低得到惩罚,依据一般的评价结构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就在出在横向比较的悖谬,我们会发现,在结果性评价一栏中,恰恰是分数高的受到了惩罚,而分数低的却得到了奖励。从这个角度看,自然会引起我们对评价制度的质疑,这种质疑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评价,它可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就评价体系合理与否的解读就成了衡量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可以说,从质疑的这一层面上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思维与学习品质的社会性延展。

  【审题误区】

  因为该命题画面表达内容相对直观,学生在审题时难度不大,加之漫画作品的理解层次因人而异,这就给各个理解程度的学生留下了创作空间。如果说在行文中有什么处理不当的话,可能更多地会表现在对既定观点的纠缠上,从而无法实现论说文的表述功能。

  比如有的学生会直接去写有关教育评价的问题,但是却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只是根据表象不断强化自己的个体情绪,基本停留在对“唯分数评价”这一观点的批判上,而现实生活中,根据分数高低进行评价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从画面上也读不出更多“唯分数论”的内容,学生单纯运用大量事实举例强化这一观点的过程,暴露出的恰恰是自身论证能力的局限性。

  以谁为准

  《墨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耕柱子受到墨子的批评后说:“老师,你这么严厉地批评我,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用牛和马,你认为赶牛好还是驱马好?”耕柱子说:“当然驱马好。”墨子问:“为什么?”耕柱子说:“驱马,马可以跑得更快,牛则不然。”墨子说:“你就是这样一匹可以驱赶的快马啊!”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地,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在文学评论中,人们常常会提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这就说明,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会因个体的生活环境以及阅历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对待不同的人我们自然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人际交往中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白金法则”,那就是: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我想,这里面蕴含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漫画中的两个小男孩,因为分数的缘故,都有过相同的奖惩遭遇。左边的小男孩,考100分受到了表扬,考98分就挨了批评;右边的小男孩,考55分时得了批评,考了61分就轻松地得到了表扬。有人会认为,横向比较,分数高的得到的是批评,分数低的得到的却是表扬,这显然违背了公平原则,应当口诛笔伐,一吐为快!可如果你还记得耕柱子的故事,你就会明白,这只是对二者的要求不同而已,如果把评判两个人的标准定成一致的,而忽视了他们原有的基础,难道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公平吗?

  其实,早在2500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孟子则将这种方法予以了继承和完善。孟子认为学生有这样几种:第一种是个人修养极好的学生,只须稍加引导,就好比及时雨加于草木,会迅速地滋长发育,成为楷模;第二种是长于德行的学生,经过熏陶之后,便能成为德行卓著之人;第三种是长于才能方面的学生,经过点拨就会成为通达多能的人;第四种是各种资质都一般的学生,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解惑、释疑,以帮助他们脱困;第五种则是因地点和时间的关系不能当面授教的学生,可以闻知老师的道德学问,借自修的方式进行教育。如果要说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这样的观点才是真正从个体发展角度出发的,是值得现在的我们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