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散文 > 散文诗[文学体裁](3)

散文诗[文学体裁](3)

来源:网络转载 2017-10-26 04:2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长适短宜性是指,散文诗的一般写作上包涵的内容会比现代诗歌长,字数也多,修辞感强烈,它是写一点一线的。而散文拉开的面更宽广一些。散文诗比散文要凝练的多,张力足,遐想空间大。这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里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更具有强劲的优势。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无论从字、词、句的结构,整体布局等恰到好处的写作,散文诗都能体现较强的可读性和适读性。当前,正至快餐文学充斥市场,散文诗以她本身的凝练、清新以及淑女般的形象渐渐深入人心。让读者品读到那些哲理与本质优美融合在一起的散文诗作品心旷神怡,那些灵动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的散文诗将成为诗坛的天仙配。
散文诗长有长的优势,短有短的妙韵,适度就好,我们不会一刀切。例如:广西壮族诗人黄神彪的散文诗集《热恋桑妮》,10余万字,全书只有一首诗共206节,可以算得上当代最长的散文诗了。但很多人都愿意去读,为什么?就是散文诗的长适短宜性所决定的,也是散文诗自身独特的魅力所决定的。黄神彪散文诗的206节里,有如画的风景,也有虚拟化的桑妮,每一节都独立成意。还有,我认为,卞之琳的《断章》应属于精美的散文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虽然这首诗不属于21世纪的诗作,但我认为对研究散文诗非常有利。这就说明,散文诗不论长短,其本身的意境和独立成意的特色是散文诗的优长,这种优长需要继续保持并不断挖掘,那些精髓的东西就能够体现出来。创作者要大胆运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创作思路,突破原有的单一模式。正如灵焚博士所说,“散文诗不仅可以兼具散文和诗的优点,甚至可以吸收所有文学艺术中的精华元素来发展自己”。

韵散律雅性

所谓的韵散律雅性是指:散文诗本身押韵层面上的散文美,节律上的诗体雅。但很多人说只有古体诗才配谈韵律,散文诗没有韵律可言,我持反对意见。我不主张诗分家,但应分类。古体诗主要强调韵律,散文诗主要强调内容,是侧重点不同,散文诗的韵散是运用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特点,律雅是把古体诗格律运用到白话文中,从而形成了散文诗的散文形式,诗的本质,音乐的律动,这样有利于吟诵,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秦华的许多散文诗里可以看到这样的形式。用秦华浓缩的一句话:那就是:“散文诗是诗歌的骨架,散文的形式,音乐的韵味”。
另外,散文诗的韵律性在白话文的世界里具有强烈的适应性。其一,据调查,古体诗阅读者群多为60岁以上的老者,而且阅读范围是古代诗人创作的经典名作,而现代诗人所创作的古体诗一直被冷落;其二,散文诗阅读者群除部分诗作爱好者外,又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来自于中学、大学等院校里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将成为祖国的中坚力量。这个也许是闻华舰成立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的远瞻性吧。
通过简单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因为古体诗要求写作者要有很强的韵律意识,从而导致读者和作者群都相对少了很多,而散文诗随意、舒展的文字与内韵相结合更适应现代社会。因此,读者与作者的人群也远远超过了古体诗群。这种悬殊是散文诗的韵散律雅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构特点/散文诗[文学体裁]

 散文诗结构的基本方式大体有纪实性(直抒式)、想象式、哲理式和象征式四大类。

1、纪实性(直抒式),即“意在象表”,比较外露。比如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等。或者说是心灵感受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原原本本的,是什么就在心灵投影什么,很少变化。直抒胸臆的散文诗通常用此种方式。

2、想象式,指的是散文诗作者感受外部世界时,往往浮想联翩,由此及彼,由具像到抽象。比如我写晚霞,联想到玫瑰园、再联想到人的暮年等。

3、这种散文诗和其他散文诗的区别是它有理性直接和间接地介入,以新的哲理发现和表述为特点。写作是为了表述某一个哲理为目的。

4、象征式,是通过物象与心意在某象征物中若即若离的吻合来暗示诗意。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海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