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诗歌大全 > 为何唐代会出现诗歌高潮?(3)

为何唐代会出现诗歌高潮?(3)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07 17:1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相对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的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


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里乃是说明着边防上雄厚的实力。没有边防上的实力是谈不上边塞上的和平的。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又说明着战争是残酷的,尽管“咸言意气高”,却是“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历史性悲剧。


这就进一步解释了边防的性质乃是为了保证和平,而不是为了战争。这几乎乃是唐代边塞诗中一种普遍的认识,又岂止是专对洮河一带而已。所以李白在《战城南》中说:“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杜甫在《前出塞》中说:“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正是基于这种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普遍认识,因此战争最为稀少、和平最相对稳定的开元时代,反而成为边塞诗的摇篮。


王昌龄这两首诗写的实际上又都是历史性的概括。吐谷浑到了开元时代早已亡于吐蕃,这自然不是当时的战役;“昔日长城战”当然也正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乃是一个历史性的高度概括。唐代的边塞诗因此往往不拘于哪个具体战役,哪个时间、地点,而是在广泛的时间、空间上把边塞作为一个整体来歌唱。这样边塞诗的引人入胜之处就并不在于哪个战场,哪个战役;而主要的是一种悲壮的豪情,异域的情调,辽阔的视野,边防的信心。其具体的内容则往往是传统的游子主题的扩展,政治视野的扩展,山水风光的扩展。李白所说的“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其实正是包括边塞安定在内的高瞻远瞩的政治理想,因此相传李白又有“和蕃书”的故事。王维的《少年行》所谓:“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就是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这时游子主题也就不止包括游宦,而且包括了从戎。


王昌龄的《闺怨》所谓: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龟年所唱的王维绝句: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寄书。


这时古诗中的“荡子”就一变为“从戎”的“征人”,而李白的《长相思》诗中也说:“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这就都说明边塞生活已经深入到平日生活之中,也就是说边塞的豪情与平日生活中的豪情是打成一片的。


边塞的歌唱为这种豪情找到了一个最适宜于表现的场合;它激荡着时代的豪情,也是建立在时代豪情之上的。这正如边防的信心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的繁荣鼎盛上一样,边塞的豪情也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信心上的。没有盛唐就没有边塞诗。没有生活中的无往不在的蓬勃朝气,所谓边塞风光也就早被那荒凉单调的风沙所淹没。


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这是写边塞风光中的好诗句。可是他的: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送邢桂州》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泛》


那视野的辽阔,豪迈的胸襟,难道不也正堪媲美吗?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只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那些远离人世间的作品所能代表的。王维早年的精神状态乃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之一)那种生气蓬勃的少年精神。


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水诗,也就不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边塞诗。边塞风光其实正是那时代豪情的考验。


高适的《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没有这种坚强的生活信心,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之下,还有什么风光之可言呢?为什么盛唐高峰一过去,这些风光的歌唱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那辽阔的视野,奔放的豪情,反映着整个时代高视阔步的足音,这也就是历代称誉的盛唐之音的特色。而边塞诗又是以七绝、七古的作品最为出色。


七古与绝句的关系,已如前述;从王昌龄的七绝到李益的七绝,边塞诗的歌唱又一次证明了绝句的广阔天地。而七言诗在整个唐诗高潮中的作用,在这里也就特别容易看得清楚。五七言诗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全成熟其实乃正是以七言诗的成熟为标志的。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


唐诗所取得的艺术上的造诣,辉煌而丰富的成就,从多方面启发着我们对于诗歌高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