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北京卷参考样题及解析(诗歌鉴赏) (2010-10-05 09:24:18)
标签: 杂谈 分类: 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根据要求答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试题28】(2008年试测B卷第7题)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答案】C
【说明】考查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和体察作者情感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侧重于对字句含义的解说,包括对字面义与“诗家意”两个层次的领会。C项说“‘尚余’句透露出一丝无奈”不确。“尚余孤瘦雪霜姿”是说无论谁人也无法动摇红梅凌霜傲雪的风姿,表现的是一股冷峻、豪迈之气。此项的说法是对作品基本情调的理解失当。
【试题29】(2008年试测B卷第8题)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A
【说明】考查对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能力。
【解析】本题侧重于对作品文学意味的鉴赏,包括对意境与手法的体认。A项说“诗人……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不确。诗中只说红梅的外表颜色与桃花杏花接近,并未表现红梅欲与桃杏争春的意味,况且诗中“怕愁贪睡独开迟”“寒心未肯随春态”等诗句明明白白地道出红梅不愿争春的意味。此项的说法是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失当。
【试题30】(2008年试测B卷第9题)
苏诗云“诗老不知梅格在”,其中的“梅格”(梅花的品格)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200字)
【参考答案】(略)
【说明】阅读延伸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思考、领悟与阐释的能力。
【解析】先要从作品中提炼出梅花的品格,再结合具体例子谈感想。所谈要具体充分。
本诗以“红梅”为题,自是一首咏物诗。在历代诗人笔下,梅花大抵分为两种,一为“白梅”,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即是;一为红梅,苏东坡这首“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当属。这两种梅花,物态不同,品性相近。当然,作为咏物诗,诗人的寄托也自当别有风情。
苏轼这首《红梅》,全诗八句。前六句正面写梅;后两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
先看前六句。正面写梅的这三联,在组合上很有特点,均从形色与神韵两个方面下笔,三联六句层层深入,决不雷同。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二句,先言神态,后写形色。“怕愁贪睡”四字是对“独开迟”的演义,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说其寄托了诗人淡泊不争的心绪,亦可。“自恐冰容”,则点出了本诗的主角——红梅。冰容冷傲,是说白梅从形色上与世间众生格格不入,这是为作者所不取的,此间流露出白梅与红梅的区别。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一联。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二句,先言形色,后写神韵。“故作小红桃杏色”承上句“自恐冰容不入时”而来,说此梅花非彼梅花,在外表上并不刻意求脱俗(用时下语即并不“装酷”),“故作”二字颇可玩味,带有作者对外表色态的主观选择。而表面的“大众”并不意味着内心的从俗——“尚余孤瘦雪霜姿”,则写神韵。梅花虽红但到底是梅花,其骨子里凌雪傲霜的孤高劲头任谁也无法改变。这种内在的精神气质的张扬,很便当地推出全诗第三联。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二句,先言神韵,后写形色。“寒心未肯”承上句“尚余孤瘦”而来,意谓在万物竞萌之时梅花并不急于凑热闹,相反倒有无声谦退之心。这不仅与首句“独开迟”相应,且进一步强调自己的信念,即坚持个人的操守,不媚流俗,不趋时势。待表明立场之后,作品的第三联反过来又写形色,“酒晕无端”句将梅花比作面色绯红的酒后少女,不仅点出“红梅”的题意,在塑造形象方面亦光鲜可人。值得注意的是,本句虽与二联中“故作小红桃杏色”呼应,二者同写红梅的形色,但“无端”与“故作”明显相对,如果说“故作”是有意为之,那“无端”则是顺其自然了。这里便寓有对上天造物的安然,这里便将写形与写神统一起来——在形色是艳如桃李,在品性是冰清玉洁。至此,红梅的形神被完全揭示出来。
综上所述,经由前六句“形神兼备”的一路抒写,最后两句中的“梅格”二字——全诗的核心才最终出现。“破译”这首诗中的“梅格”是怎样一种格调,则意味着对全诗主旨的体认。
“诗老”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枝子又是青的。这分明是在形色上作文章。因此苏轼说他“不知梅格”。那么,这里的“梅格”到底指什么?从表面上看,既然“诗老”只在形色上作文章,“梅格”好像当指其神韵。而更深一层的意思还在于,“诗老”的《红梅》与林逋、苏轼等人的咏梅诗相比,是无所寄托的,这正是咏物诗的忌讳。而那些在我们看来“有所寄托”的诗作又各不相同。梅花内在的孤傲高洁是许多诗人的领悟,而红梅外在的自然随和、不故作不凡却是苏轼的独到领悟。由此看来,这首诗中所说的“梅格”便可能存在两种解释或寄托:①神韵上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②尽管骨子里不同流俗,但外在的形态并不咄咄逼人。哪一个结论更符合作者的实际呢?苏轼的思想很复杂,儒、道、释的意念均能在其为人与为文中寻出影像。因此,清高而不孤介、傲岸而不怪异的人生态度似乎更贴近于苏轼的性格。
是否求之过深,不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红梅》绝非一首普通的咏物诗,应是苏子东坡的一首写心之作!
【试题31】(2009年第12题)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答案】D
【说明】考查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和体察作者情感的能力。